当窗织,贫家女儿堪叹息。
隔墙惟听伊轧声,堕珥欲收应不得。
两日织成花锦段,尽输上官犹诫缓。
夫婿复来催上机,岂念身穿蓝缕衣。
君不见富家娘,不识蚕桑著绣裳。
当窗织,贫家女儿堪叹息。
隔墙惟听伊轧声,堕珥欲收应不得。
两日织成花锦段,尽输上官犹诫缓。
夫婿复来催上机,岂念身穿蓝缕衣。
君不见富家娘,不识蚕桑著绣裳。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当窗织》描绘了贫家女儿在窗前纺织的情景,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生活艰辛的感慨。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贫家女的辛劳与无奈。她独自在窗前织布,那“伊轧”之声,仿佛是她劳作的伴奏,却也成了她内心苦楚的象征。她担心掉落的耳环无法及时拾起,这细节透露出她在劳动间隙的小心谨慎,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担忧。经过两天的努力,她织成了美丽的花锦,却不得不将这些心血凝结的作品交给官府,而官府还对她完成任务的速度有所要求,不容许有任何拖延。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生活的艰难。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比,揭示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与贫家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富家娘”,她们无需亲自参与繁重的农事或手工艺劳动,而是穿着华丽的绣衣,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也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现象的深切同情和批判。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贫家女的辛酸生活,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明珠产合浦,奇璞出蓝田。
士生礼义门,由来端且贤。
曾氏吾同里,诗书奕世传。
科名起特达,赫赫光后先。
之子禀赋异,秀质何娟娟。
少小服家训,一志勤简编。
插架皆手泽,旦夕侍钻研。
致恭闾曲间,出入恒颛颛。
名达部使者,荐上吏部铨。
天子试文辞,挥毫玉陛前。
擢佐百里教,往分博士筵。
维时七月中,芙蓉秋满川。
驱车出潞滨,问买江南船。
弋阳几日至,定及黄花鲜。
训迪敦表率,荐祀致精虔。
劲翮在远霄,宁当久翾翾。
功行贵及时,无为孤盛年。
流光逝不处,伫聆清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