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桐空抚知音杳,美人迟暮悲芳草。
迢迢退阁烛光凉,漏静月明花梦悄。
丝桐空抚知音杳,美人迟暮悲芳草。
迢迢退阁烛光凉,漏静月明花梦悄。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凄凉与寂寥之感,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首句“丝桐空抚知音杳”以“丝桐”象征琴瑟,暗喻诗人独自弹奏,却无人能理解其心意,知音难觅的孤独感。接着,“知音杳”三字直接点明了这种孤独与失落的情绪,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的冷暖与人心的隔阂。
第二句“美人迟暮悲芳草”,运用了“美人”这一传统意象,比喻诗人自己或心中的理想形象,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老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哀愁。同时,“芳草”作为自然界中常青的植物,与“迟暮”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无情、生命短暂的主题。
第三句“迢迢退阁烛光凉”,通过“退阁”(可能指远离喧嚣的阁楼)和“烛光凉”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寂静冷清的环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泊。这里,“迢迢”二字不仅形容距离遥远,也隐含着时间的漫长与无尽,增加了画面的深远感。
最后一句“漏静月明花梦悄”,以“漏静”(指滴漏声停止,夜晚更深)和“月明”(月光皎洁)渲染出一片宁静而明亮的夜景,但“花梦悄”(花朵似乎在梦中悄然绽放)则在静谧之中透露出一丝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的落差。整句话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又蕴含了对内心世界复杂情感的探索。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巧妙地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营造了一种深沉而略带忧郁的艺术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河洛多尘事,江山半旧游。
春风故人夜,又醉白蘋洲。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
灯挑红烬落,酒煖白光生。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雨中夜过金沙江,五月渡泸即此地。
两厓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
三月头,九月尾,烟瘴拍天如雾起。
我行适当六月末,王事役人安敢避。
来从滇池至越巂,畏涂一千三百里。
干戈浩荡豺虎穴,昼不遑宁夜无寐。
忆昔先帝征南日,箪食壶浆竟臣妾。
抚之以宽来以德,五十馀年为乐国。
一朝贼臣肆胸臆,生事邀功作边隙。
可怜三十七部民,鱼肉岂能分玉石。
君不见南诏安危在一人,莫道今无赛典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