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穿深竹坐,人境忽如失。
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
时穿深竹坐,人境忽如失。
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时穿深竹坐",诗人不时穿行于茂密的竹林之中,静坐思考,远离尘嚣。"人境忽如失",在这样的环境中,外界的纷扰仿佛都消失了,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宁静和平和。
接着,"落日照前山",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前方的山峦,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壮丽的景象。"松间一僧出",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一位僧人从松树间缓缓走出,增添了几分禅意和神秘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平和宁静,体现了高攀龙在明代文人中追求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精神风貌。
先公七秩后,旦旦望抱孙。
兰芽不我茁,何以慰暝魂。
三复柳州语,每祭为声吞。
晨起闻喤喤,亟向先庙陈。
潸然转出涕,已不逮吾亲。
释子语轮回,闻之辄加嗔。
有客妄附会,谓我具宿根。
琅江老督相,于我乃前身。
一笑妄应之,燕说漫云云。
昨闻正气堂,豫告将雏辰。
在我终弗信,传之颇惊人。
聊以充谈助,用语汤饼宾。
时过而后学,辛苦且难成。
古人重胎教,所以豫兢兢。
儿今已堕地,知觉渐以萌。
荆妻其慎诸,蒙养在稚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