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公七秩后,旦旦望抱孙。
兰芽不我茁,何以慰暝魂。
三复柳州语,每祭为声吞。
晨起闻喤喤,亟向先庙陈。
潸然转出涕,已不逮吾亲。
释子语轮回,闻之辄加嗔。
有客妄附会,谓我具宿根。
琅江老督相,于我乃前身。
一笑妄应之,燕说漫云云。
昨闻正气堂,豫告将雏辰。
在我终弗信,传之颇惊人。
聊以充谈助,用语汤饼宾。
时过而后学,辛苦且难成。
古人重胎教,所以豫兢兢。
儿今已堕地,知觉渐以萌。
荆妻其慎诸,蒙养在稚龄。
先公七秩后,旦旦望抱孙。
兰芽不我茁,何以慰暝魂。
三复柳州语,每祭为声吞。
晨起闻喤喤,亟向先庙陈。
潸然转出涕,已不逮吾亲。
释子语轮回,闻之辄加嗔。
有客妄附会,谓我具宿根。
琅江老督相,于我乃前身。
一笑妄应之,燕说漫云云。
昨闻正气堂,豫告将雏辰。
在我终弗信,传之颇惊人。
聊以充谈助,用语汤饼宾。
时过而后学,辛苦且难成。
古人重胎教,所以豫兢兢。
儿今已堕地,知觉渐以萌。
荆妻其慎诸,蒙养在稚龄。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所作的《五月十三日举一子》,通过诗人的细腻情感和对家庭、后代教育的深切关注,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对子孙未来的殷切期盼。
诗的开篇“先公七秩后,旦旦望抱孙”,表达了诗人对家族传承的期待与渴望,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深深眷恋。接着,“兰芽不我茁,何以慰暝魂”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未得子嗣比作未长成的兰花,表达了未能实现心愿的遗憾与哀伤。
“三复柳州语,每祭为声吞”则透露出诗人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敬仰,以及在祭拜祖先时内心的沉重与感慨。通过“晨起闻喤喤,亟向先庙陈”这一场景,诗人展现了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继承,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潸然转出涕,已不逮吾亲”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与追悔,诗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再见到已故的亲人,流露出对亲情的珍惜与怀念。接下来,“释子语轮回,闻之辄加嗔”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轮回观念的质疑与不满,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执着与追求。
“有客妄附会,谓我具宿根。琅江老督相,于我乃前身”这一段,诗人通过想象与客人的对话,表达了对自身命运与前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联想,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深邃的思想。
“一笑妄应之,燕说漫云云”表明诗人对于这些虚幻的猜测一笑置之,保持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最后,“昨闻正气堂,豫告将雏辰。在我终弗信,传之颇惊人”描述了诗人听说某处将有新生的消息,虽然内心有所怀疑,但这一消息却让周围人感到震惊,进一步强调了对后代出生的重视与期待。
“聊以充谈助,用语汤饼宾。时过而后学,辛苦且难成。古人重胎教,所以豫兢兢。儿今已堕地,知觉渐以萌。荆妻其慎诸,蒙养在稚龄”则表达了诗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认为胎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提醒妻子在孩子幼小时要精心照料,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家族传承的渴望,也有对亲情的怀念与对子女教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逸山诚复佳,逸人不可逢。
何言一笑顷,得此苍髯翁。
今晨过其庐,碧苔灭行踪。
坐我松竹间,野蔌罗甘丰。
初无惊世谈,颇多旷士风。
念昔去岩壑,辍耕白云中。
白云故无恙,我乃羞樊笼。
祗应山林癖,未易药石攻。
高期出邂逅,意气将无同。
十年旧泉石,忽忽蟠吾胸。
起视白日低,归禽乱西东。
拔地森四壁,搀天唯一峰。
复闻麻谷幽,近与金盖通。
山态方屡改,泉源殊未穷。
湫然一区内,嗟我何憧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