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东林寺,栏干不厌凭。
万山回卓锡,一水护传灯。
梵室偕龙树,经坛接惠能。
上方钟磬发,晚傍白云登。
咫尺东林寺,栏干不厌凭。
万山回卓锡,一水护传灯。
梵室偕龙树,经坛接惠能。
上方钟磬发,晚傍白云登。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灵隐寺的宁静与庄严。诗人站在东林寺的栏杆旁,欣赏着四周万山环绕、水流守护的美景,感受到梵室与高僧的和谐共处,以及上方钟磬声的悠扬。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对历史文化的引用,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精神的深刻感悟。"咫尺东林寺,栏干不厌凭",开篇即以近在咫尺的东林寺引出,展现出诗人对这处圣地的亲近与喜爱;"万山回卓锡,一水护传灯",描绘了灵隐寺周围壮丽的山水景色,以及水边传灯的景象,赋予画面以动态与神秘感;"梵室偕龙树,经坛接惠能",借由对古代高僧的提及,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传承;"上方钟磬发,晚傍白云登",结尾以钟磬声的响起和傍晚登高望远的情景收尾,既呼应了开头的“凭”,又深化了对灵隐寺静谧与深远的意境的描绘。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与宗教精神的独到见解。
思君不可见,我病君忽来。
相逢执手间,未药心已开。
刀圭入我口,晴风扫阴霾。
病发不我会,君来岂予媒。
乃知平生交,冥契神所该。
清秋肺气苏,栉发临花台。
行当跨鞍出,呜佩朝蓬莱。
却寻广成子,一笑空同回。
作诗先报君,此报非瑶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