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尔来时六大贼,不如持心断惑。
纵使诵经千卷,眼里见经不识。
不解佛法大意,徒劳排文数黑。
头陀兰若精进,希望后世功德。
持心即是大患,圣道何由可克。
若悟生死之梦,一切求心皆息。
回波尔来时六大贼,不如持心断惑。
纵使诵经千卷,眼里见经不识。
不解佛法大意,徒劳排文数黑。
头陀兰若精进,希望后世功德。
持心即是大患,圣道何由可克。
若悟生死之梦,一切求心皆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的《回波乐》其一,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修行与觉悟的真谛。
诗中首先以“回波尔来时六大贼”开篇,形象地比喻了修行路上的种种诱惑与障碍,如贪、嗔、痴、慢、疑、恶见等,提醒人们在追求精神提升的过程中,要时刻警惕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接下来,“不如持心断惑”,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智慧对于修行的重要性,只有斩断迷惑,才能真正走向解脱。
“纵使诵经千卷,眼里见经不识”则揭示了仅仅依赖外在形式的修行,而忽视内心的理解与实践,往往收效甚微。真正的智慧在于对佛法核心意义的领悟,而非机械地背诵教条。
“不解佛法大意,徒劳排文数黑”进一步强调了理解佛法本质的必要性,指出仅仅堆砌文字,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进步或觉悟。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深入思考,理解佛法的精髓。
“头陀兰若精进,希望后世功德”表达了对于苦行与修行的重视,但同时也提醒,修行的目的不应仅限于死后获得某种功德,而应着眼于现世的觉悟与心灵的净化。
“持心即是大患,圣道何由可克”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即过于执着于内心的修行,反而可能成为修行道路上的障碍。真正的圣道之路,需要的是平衡与智慧,而不是盲目追求。
最后,“若悟生死之梦,一切求心皆息”总结了全诗的核心思想,即认识到生命与轮回的本质,从这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与修行,才能真正放下执念,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整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反思修行的意义与方法,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追求内心的觉醒与自由。
大云山色绕晴湖,湖边掩映皆楸梧。
便从此地构精舍,回首湘山非故吾。
胸襟浩荡湖亭小,万卷图书读来少。
下探濂洛上勋华,坠绪茫茫寻未了。
庙堂事业本优为,寒谷须劳衍律吹。
从来学道贵兼善,圣代伊周今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