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翻鸦阵黑,峰映落霞红。
征马嘶残月,行人怯晓风。
荒沙迷远近,村树列西东。
千古楼兰道,曾劳汉使通。
云翻鸦阵黑,峰映落霞红。
征马嘶残月,行人怯晓风。
荒沙迷远近,村树列西东。
千古楼兰道,曾劳汉使通。
此诗描绘了一幅边塞行旅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种种感受与景色。首联“云翻鸦阵黑,峰映落霞红”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乌云翻滚,黑压压一片,仿佛乌鸦阵列;而山峰则映照着晚霞的余晖,呈现出一片火红的景象,色彩对比鲜明,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
接着,“征马嘶残月,行人怯晓风”两句,将视角转向了行旅之人。马儿在残月之下嘶鸣,似乎在诉说着旅途的艰辛与孤独;而行人则对即将到来的清晨寒风感到畏惧,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行旅者的心理状态,让人感受到旅途的不易和对温暖归宿的渴望。
“荒沙迷远近,村树列西东”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沙漠广阔无垠,远处近处都显得模糊不清;而村树则排列在东西两侧,既给人以方向感,也暗示了边疆地区的人烟稀少。这两句通过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环境的荒凉与孤寂。
最后,“千古楼兰道,曾劳汉使通”以历史典故收尾,提到了古代楼兰国的道路,以及汉朝使者曾经艰难通行于此。这句话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暗含了对边疆开拓者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精神的赞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成功地展现了边塞行旅的艰苦与壮美,以及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边塞题材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