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与角黍,天下吊屈原。
不知自沉后,能使君心悛。
徒以扬之过,离骚为世传。
宣圣昔去鲁,微罪兆其端。
贵戚不易位,龙蛇洞庭渊。
老死需追召,仁义为两全。
龙舟与角黍,天下吊屈原。
不知自沉后,能使君心悛。
徒以扬之过,离骚为世传。
宣圣昔去鲁,微罪兆其端。
贵戚不易位,龙蛇洞庭渊。
老死需追召,仁义为两全。
这首诗《怀古三叹(其一)吊屈原》由明代诗人湛若水所作,通过对屈原的缅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龙舟与角黍,天下吊屈原”,描绘了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的场景,通过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传统活动,寄托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哀思。接下来,“不知自沉后,能使君心悛”一句,表达了对屈原投江自尽行为的不解与反思,似乎在问:他的牺牲是否真的能够改变世人的心性?
“徒以扬之过,离骚为世传”则揭示了《离骚》这部作品流传至今的原因,并非因为屈原的个人道德或行为,而是由于后人对其文学才华的推崇。这句诗暗示了文学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宣圣昔去鲁,微罪兆其端”提到了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与屈原形成对比,暗示了不同历史人物面对困境时的不同选择和命运。这里“微罪兆其端”可能暗指孔子离开鲁国并非出于大罪,而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理想和事业。
“贵戚不易位,龙蛇洞庭渊”这一句,通过“贵戚”与“龙蛇”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反映了权力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以及屈原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同时,“洞庭渊”也象征着深邃的历史与人性的深渊。
最后,“老死需追召,仁义为两全”表达了对屈原最终未能实现其理想和抱负的遗憾,同时也强调了仁义之道在个人与社会中的重要性,即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也要兼顾仁义之道,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缅怀屈原,探讨了历史人物的命运、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问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簪履竞晴昼,画戟插层霄。
红莲幕底风定,香雾不成飘。
螺髻梅妆环列,凤管檀糟交泰,回雪无纤腰。
觞酒荡寒玉,冰颊醉江潮。颂丰功,祝难老,沸民谣。
晓庭梅蕊初绽,定报鼎羹调。
龙衮方思勋旧,已覆金瓯名姓,行看紫泥褒。
重试补天手,高插侍中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