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弦不成声,有弦多失真。
真声在何所,和陶方寸春。
文操惜已远,孔坛嗟复陈。
所以桑濮响,郑卫波嬴秦。
讵知幽谷间,乃闻太古淳。
游鱼出春水,鸣鹤横霜晨。
休羡广陵秘,是雅皆怡神。
无弦不成声,有弦多失真。
真声在何所,和陶方寸春。
文操惜已远,孔坛嗟复陈。
所以桑濮响,郑卫波嬴秦。
讵知幽谷间,乃闻太古淳。
游鱼出春水,鸣鹤横霜晨。
休羡广陵秘,是雅皆怡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黻的《太玉洞听琴》,是一首描写在太玉洞中聆听古琴之声,抒发对古琴艺术的深刻感悟和赞美之情的诗篇。
“无弦不成声,有弦多失真。”开篇即提出了一个关于音乐与真实声音关系的哲理,强调了没有弦就无法产生声音,但若是有弦却往往难以触及真正的琴音。这里的“真”指的是纯净、自然而不造作的声音。
“真声在何所,和陶方寸春。”诗人追问这种理想中的真实声音在哪里,并将其比喻为唐代诗人陶渊明的清新自然之风。陶渊明以其超脱世俗、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成就而著称,诗人借此表达对古典艺术中那种不染尘埃、返璞归真的追求。
“文操惜已远,孔坛嗟复陈。”接下来,诗人感慨于古代圣贤之道已经远去,而后世之人只是一味地重复前人的成就,却无法超越。这里的“文操”指的是文艺、文学的修养,“孔坛”则是对儒家学说的尊称。
“所以桑濮响,郑卫波嬴秦。”诗人通过历史上的音乐流派,如桑间濮上之音(传说中古代圣人舜奏琴于桑林濮水之滨,能使动物和谐共处)、郑卫之声(春秋时期的两个小国,以其奢侈放纵著称)和秦代的音乐,来展示中国古代音乐的丰富多样。
“讵知幽谷间,乃闻太古淳。”诗人在幽静的山谷中聆听到了远古时期那纯净无暇的声音,这里通过对比,更突出了现代声音之不真实。
“游鱼出春水,鸣鹤横霜晨。”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鱼儿在春天的清澈水中自由穿梭,白鹤在寒冷的早晨横飞,而这些都是古琴所能表达的意境。
“休羡广陵秘,是雅皆怡神。”最后,诗人表示不必羡慕那些隐秘高深的艺术,只要是真正雅致的音乐,都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愉悦。
这首诗通过对古琴声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于真实、自然和纯粹艺术美的向往,以及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