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花阴野雀高,惊心短翼免相遭。
主人莫更穿鱼待,田叟迎猫已自劳。
步出花阴野雀高,惊心短翼免相遭。
主人莫更穿鱼待,田叟迎猫已自劳。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田野中的一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首句“步出花阴野雀高”,诗人以轻盈的步伐走出花丛,抬头望见高飞的野雀,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惊心短翼免相遭”一句,巧妙地将野雀与兔子联系起来,通过“惊心”二字,生动地表现了动物们在春天复苏时的敏感和警惕,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相互依存与微妙平衡。
“主人莫更穿鱼待”,这句诗转而关注人类的行为,提醒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应尊重并保护其中的生命,避免过度捕捞或伤害。这里的“穿鱼”可能是指捕捉鱼类,表达了对生态保护的关切,体现了古人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
最后一句“田叟迎猫已自劳”,则以一位老农迎接家猫的情景收尾,既温馨又富有生活气息。猫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家庭成员,也是农田生态的一部分,它帮助控制害鼠,维护了农田的健康。这一细节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田野中的自然景象和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传达了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和对生态保护的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社会伦理的关怀。
天末几重树,依约袅微烟。
烟头远连雨尾,遮著外江船。
载了几多愁去,载了许多人去,不见一舟还。
君住在何处,当莫是长干。去年书,前日信,莫相奸。
浮萍柳絮,和风和蝶搅成团。
来也不成来意,去也不多时候,人在有无间。
除是天上月,或可照君颜。
香炉峰顶生紫烟,玉京朝罢归神仙。
神仙洞府隔人世,是珠是帘泉非泉。
珠帘十里等闲事,何如常挂青山间。
清风明月入帘去,帘中似有人翩翩。
桃花含笑而未语,白石无情而谁怜。
帘兮帘兮胡不卷,吾将坐待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