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斯文替,谁云缝掖尊?
投餐期适馆,负笈孰登门?
空著予冠岌,谁怜吾舌存?
万间开广厦,此事不堪论。
世道斯文替,谁云缝掖尊?
投餐期适馆,负笈孰登门?
空著予冠岌,谁怜吾舌存?
万间开广厦,此事不堪论。
这首清代郑用锡的《友人觅馆不用,书此志感》表达了对世风变迁和知识分子困境的感慨。首句“世道斯文替”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传统儒家文化价值的忽视,暗示着读书人的地位有所下降。次句“谁云缝掖尊?”以反问形式,强调了昔日士子备受尊重的场景已不再。
“投餐期适馆,负笈孰登门?”描述了友人寻找教职的艰难,意指即使有心教学,也难以找到合适的馆地和学生。诗人自嘲“空著予冠岌”,意为自己虽有学识,却无处施展,冠岌(帽子)空置,象征着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谁怜吾舌存?”进一步表达了无人理解或欣赏自己才华的孤独,以及对知识传播无人问津的悲哀。“万间开广厦”运用夸张手法,比喻教育如大厦般重要,然而现实中却无人关注,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对此深感痛心,“此事不堪论”直抒胸臆,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比喻,揭示了清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以及对教育事业衰落的深切忧虑。
胜地停车得,离筵载酒勤。
岩飞四时雨,树锁一溪云。
似借军持滴,疑将梵呗闻。
草成璎珞相,石作贝多文。
催舞鸡三唱,惊栖鹊数群。
潮音喧寂改,曙色去留分。
恋恋皈慈氏,沾沾御李君。
秋山如有意,苍翠转氛氲。
跃马河梁畔,殷勤更一卮。
荒城寒自入,游子暮何之。
忆昔含香省,逢君解佩时。
久将流誉汰,偏引寸心私。
睥睨回青眼,吹嘘念色丝。
推年难汝弟,问字亦吾师。
调笑更相折,疏狂醉不辞。
金兰馀缱绻,玉树迫参差。
飞盖骄频拥,离歌杳莫追。
霜天涿鹿野,使者鹴鸠司。
北走龙沙遍,南归雁候移。
星辰摇鼓角,寓宇插旌麾。
有疏堪流涕,无人可察眉。
好乘秋令返,未许昼游迟。
豹隐终南夺,龙韬蓟北专。
建牙三辅色,吹角七陵烟。
星斗青萍外,关河紫气前。
双雕下鸣镝,万马听挥鞭。
辟易胭支岭,峥嵘苜蓿天。
高楼明月啸,横槊大风篇。
白发筹边早,黄金募士偏。
还应报烽火,不复近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