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日茅茨短,荒村霰雪馀。
溪流山足裂,谷迥鸟声虚。
矫首怀新隐,归窗有旧书。
残年甘饱饭,何必事名誉。
野日茅茨短,荒村霰雪馀。
溪流山足裂,谷迥鸟声虚。
矫首怀新隐,归窗有旧书。
残年甘饱饭,何必事名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雪后的宁静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平淡与超脱。"野日茅茨短,荒村霰雪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茅草枯黄,村庄被漫天的大雪覆盖,给人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
接下来的"溪流山足裂,谷迥鸟声虚"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之感。溪水在冰雪中寻找出路,山石被裂开,似乎连大自然也在忍受着严寒。而谷中的鸟鸣,则显得空洞无力,增加了一种生命力的脆弱。
诗人的心境则通过"矫首怀新隐,归窗有旧书"表达出来。这里的“矫首”意味着诗人仰望天空,或许是思考未来的生活。"怀新隐"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新的避世之所。而"归窗有旧书"则显示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依恋,即使是在荒村野地,也不离书卷,这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
最后两句"残年甘饱饭,何必事名誉"表达出诗人对于生命晚年的豁然与超脱。"残年"意味着岁月匆匆,已经到了一生中较为晚的阶段,而"甘饱饭"则是对简单生活的享受和满足。"何必事名誉"则是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不再追求世俗上的荣耀与尊贵。
整首诗通过对雪后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融入和个人精神生活的满足,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
嫩黄上柳,新绿涨池,东风艳冶天色。
又见乍晴还雨,年华傍寒食。春依旧,身是客。
对丽景、易伤岑寂。怅凝望、一带平芜,剪就茵藉。
前度少年场,醉记旗亭,联句遍窗壁。
调笑映墙红粉,参差水边宅。芦鞭懒过故陌。
恨未老、渐成尘迹。谩无语,立尽斜阳,怀抱谁识。
往年曾忆过长安,短纸书名诣门下。
君时延我坐终日,洒扫东轩留看画。
横图巨轴不知数,但见匣中时一把。
甲犹未竟乙复作,门类著番开满架。
使人叹羡不能已,只恨有门归隔夜。
归来兀坐想精绝,念此荣观若为谢。
就中寒林两大幅,此物世间谁敢价。
倏然一别十五载,常向人前盛誇诧。
因君奉使临敝邑,见先问此馀不暇。
君能为我再讲说,座上不容人俗话。
如君所蓄更谁有,有亦未能无笑骂。
况君累世尽清职,摹本敢来前弄诈。
君今还省正擢用,异日须求作邻舍。
峨巾曳屦日相谒,更欲重烦开几帕。
待寻前辈用心处,款曲应须频假借。
每厨阅讫当便还,不敢奉欺言羽化。
《呈李坚甫中舍》【宋·文同】往年曾忆过长安,短纸书名诣门下。君时延我坐终日,洒扫东轩留看画。横图巨轴不知数,但见匣中时一把。甲犹未竟乙复作,门类著番开满架。使人叹羡不能已,只恨有门归隔夜。归来兀坐想精绝,念此荣观若为谢。就中寒林两大幅,此物世间谁敢价。倏然一别十五载,常向人前盛誇诧。因君奉使临敝邑,见先问此馀不暇。君能为我再讲说,座上不容人俗话。如君所蓄更谁有,有亦未能无笑骂。况君累世尽清职,摹本敢来前弄诈。君今还省正擢用,异日须求作邻舍。峨巾曳屦日相谒,更欲重烦开几帕。待寻前辈用心处,款曲应须频假借。每厨阅讫当便还,不敢奉欺言羽化。
https://shici.929r.com/shici/Jh4E1U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