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一九节筇,老境五十六翁。
不堪上补黼黻,但可归教儿童。
生涯一九节筇,老境五十六翁。
不堪上补黼黻,但可归教儿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中的第二首。黄庭坚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感悟。
"生涯一九节筇",这里的"筇"是一种竹杖,诗人用它来形容自己年事已高,行走需依赖竹杖,一生经历了十九个竹杖的更换,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经历的丰富。
"老境五十六翁",直接点明诗人的年龄,五十六岁,已是步入老年,显示出对时光荏苒的感慨。
"不堪上补黼黻","黼黻"是古代礼服上的花纹,这里暗指官场或仕途。诗人说不能再去弥补过去的仕途遗憾,表明他对官场的淡泊和对过去生活的反思。
"但可归教儿童",诗人选择回归教育,教导下一代,体现出他的教育情怀和对后辈的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晚年生活的安排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个人生活细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展现了他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花深深。
柳阴阴。
度柳穿花觅信音。
君心负妾心。
怨呜琴。
恨孤衾。
钿誓钗盟何处寻。
当初谁料今。
睡馀抛倦枕。
忆篆鼎香销,起来慵整。
晴光破清冷。
正柳横梅淡,染金匀粉。
茶瓯隽永。
试经行、桐花旧井。
记前回、未绿鸥波,近日燕芹青尽。
因省。
春风如旧,人面何归,对时伤景。
楼高望迥。
潮有信,雁无准。
任相如多病,沈郎全瘦,都没音尘寄问。
便做无、阿鹊频频,可能睡稳。
夜永厌银烛,移步下堂坳。
秋风昨梦少年,高兴鹄成袍。
世上痴儿睡去,历历江山细数,孤鹘啸危巢。
地静未容去,门掩不妨敲。
转巍阑,低画桷,落寒梢。
南楼老子争似,短笛一椽茅。
无色界间长啸,不夜城中高卧,随意弄时嘲。
洗斝要更酌,为我问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