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荒炎瘴地,槐火又清明。
海峤无春色,江湖有战声。
繫书来雁足,归思羡鹏程。
欲挽天河水,滂沱洗甲兵。
南荒炎瘴地,槐火又清明。
海峤无春色,江湖有战声。
繫书来雁足,归思羡鹏程。
欲挽天河水,滂沱洗甲兵。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在南荒炎瘴之地的独特景象与情感。首句“南荒炎瘴地,槐火又清明”点明地点与时节,南荒之地,气候炎热,湿气重,而此时正是清明节,传统上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诗人以“槐火”象征清明的节日氛围,巧妙地将自然环境与传统节日联系起来。
接着,“海峤无春色,江湖有战声”两句,对比鲜明,前句描述海角边陲缺乏春天的生机,后句则指出江湖之上充斥着战争的喧嚣。这样的对比,不仅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繫书来雁足,归思羡鹏程”表达了诗人收到家书后的复杂心情。通过“雁足传书”的典故,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羡鹏程”则暗含了对自由飞翔、远离战乱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欲挽天河水,滂沱洗甲兵”一句,展现了诗人强烈的愿望——希望借助自然的力量,如天降大雨,洗净人间的战乱与苦难。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抗争,也是对未来和平的憧憬与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寄托,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白袷寻春,凭扫叶高楼,云影天光。
山围故国,叹石头浪打,洗今古年芳。
挑菜谁家女,趁步屟、花明草香。
小桃夭杏,露眼如啼,粉晕潮妆。惊伤。
化鹤重来,时移代易,婆娑旧柳成行。
坡前驻马,换千古江山,两字清凉。
休觅残僧语,写梦华、相看断肠。
半千馀韵,画壁裁诗,也耐思量。
渔笛催愁,汀蘋摇梦,为君换谱哀玉。
鹅筦亲调,鹃魂曾拜,杼山挑尽黄独。
弁阳清啸,带苕霅、烟波纵目。
齐东野语,四水潜夫,故都乔木。
兴亡万感难平,吹动霞箫,怨歌重续。
琼苑余花,国香遗韵,旧怀新恨频触。
癸辛门巷,试倾想、风流顾曲。
宫裁商剪,幻满丝阑,倦红颦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