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锡同霞峤,归帆并海涯。
云侵秦碛远,路转蜀台斜。
翠竹空中相,青莲定里花。
谁知双大士,持钵渡流沙。
挂锡同霞峤,归帆并海涯。
云侵秦碛远,路转蜀台斜。
翠竹空中相,青莲定里花。
谁知双大士,持钵渡流沙。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僧人返回西域的壮丽景象与深邃意境。首联“挂锡同霞峤,归帆并海涯”以“挂锡”和“归帆”为意象,分别象征两位僧人的修行生活与即将结束的旅程,同时将他们置于霞光与大海的广阔背景之中,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颔联“云侵秦碛远,路转蜀台斜”则通过“云侵”和“路转”的动态描写,展现了僧人们旅程的遥远与艰难,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内心坚定的信念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秦碛与蜀台,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东西方向的地理特征,进一步强调了旅程的广袤与挑战。
颈联“翠竹空中相,青莲定里花”运用了“翠竹”与“青莲”这两个富有禅意的意象,不仅描绘了僧人们可能经过的自然景观,也暗喻了他们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成果。翠竹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青莲则代表着清净与解脱,两者相映成趣,寓意深刻。
尾联“谁知双大士,持钵渡流沙”以“双大士”指代两位僧人,表达了对他们高尚品德与非凡智慧的赞美。持钵渡流沙,既是对僧人修行之路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他们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精神的高度赞扬。这一句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对僧人旅途艰辛与最终成就的感慨,充满了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旅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们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崇高理想,以及在艰难险阻中保持坚定信念的勇气。诗中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佛教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心灵净化的艺术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僧侣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野亭春暖,喜雨声初歇,莺歌元日。
满酌西王宜寿酒。正有千年仙核。
却是笙匏,天边独处,星宿同无匹。
椒花盛取,玉杯惭尔多质。
蚤共五色勾连,甘瓜子母,硕大成秋实。
叶佐晨羞餐未厌,忘却盘无肥炙。
制就双卮,殷勤我友持作高堂物。
小儿方朔,自今何用偷得。
弄微风,城南卖酒旗偏。
且屏当、笛床棋局,停桡第五桥边。
岭濛濛、如将著雨,波细细、尚未成烟。
妙欲生香,空能酿翠,人家四月焙茶天。
迤逦处、松脂石骨,碧暗寺门前。
僧寮好、窗中篱笋,厨下山泉。
试低回、亭台金粉,曾经烘染多年。
画廊欹、半龛佛火,雕栏换、一抹寒田。
谁向行人,频提往事,小楼莺语最轻圆。
支颐久、危冈乱木,暝色渐苍然。
徐归去、群峰殢我,晚髻尤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