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秋往何时了。心事知多少。深深庭院悄无人。
独自行来独坐、若为情。双旌声势虽云贵。
终是谁存济。今宵已幸得人言。
拟待劳烦神女、下巫山。
春来秋往何时了。心事知多少。深深庭院悄无人。
独自行来独坐、若为情。双旌声势虽云贵。
终是谁存济。今宵已幸得人言。
拟待劳烦神女、下巫山。
这首《虞美人》是宋代词人崔木的作品,以春去秋来的自然景象和深院寂静的情感抒发为主线,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春来秋往何时了"表达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期待交织的情绪。"心事知多少"则暗示了词人心中隐藏的复杂情感,可能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愁绪。
"深深庭院悄无人,独自行来独坐、若为情"描绘出词人独自在空寂庭院中的孤寂情景,通过"独行"和"独坐"的动作,传达出内心的孤独和对情感的深深思索。"若为情"三个字,更是直接点明了词人的情感纠葛。
接下来的"双旌声势虽云贵,终是谁存济"借"双旌"象征权势地位,表达了词人对现实功名的看法,认为即使身居高位,也未必能解决内心的情感困境。"存济"一词,既有生存之意,也暗含着寻求心灵慰藉的意思。
最后两句"今宵已幸得人言,拟待劳烦神女、下巫山",词人期盼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或帮助,甚至愿意借助神话中的神女——巫山神女,寓意自己渴望超越现实,寻求超脱或解脱。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词人在现实与情感之间挣扎的境况。
横塘路。恁隔水、密种垂杨树。
年年二月春风,交拂黄鹂鸣处。
千帆过也,还掠取、春声入遥浦。
怎无端、絮卷花飞,送春人又先去。
吴中自昔繁华,传佳事、词人往往星聚。
可忆垂虹吹箫客,曾自按、新词妙舞。
须臾变、恩情两绝,剩堪向、红笺觅旧语。
想如今、细数前缘,半生谁是欢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