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双蓬鬓,溪童一钓竿。
得鱼何与我,对境自成欢。
日暮欲归去,支筇更一看。
淡红千草烛,浓绿万花盘。
野客双蓬鬓,溪童一钓竿。
得鱼何与我,对境自成欢。
日暮欲归去,支筇更一看。
淡红千草烛,浓绿万花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野客双蓬鬓,溪童一钓竿。”开篇即以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诗中的意境。野客头戴蓬草做成的鬓角,溪童手持竹竿在溪水中垂钓,这些形象充满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得鱼何与我,对境自成欢。”即使是捕捞到鱼,也不一定非要归于个人之用。诗人更注重的是欣赏自然美景本身带来的喜悦,这种心境体现了超脱物欲的高远情操。
“日暮欲归去,支筇更一看。”随着太阳逐渐落下山丘,诗人不忍心离开这片美丽的风光,因此再次提起竹篮,仔细品味这一刻的宁静与满足。
“淡红千草烛,浓绿万花盘。”最后两句更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淡红色的野草如同蜡烛一般点缀在大地上,而浓郁的绿意则汇聚成花朵的盛宴。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诗人的情感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
南越巨象何壮哉,齿牙脱落岁几枚。
削木混真易以埋,玩视常恐生怒猜。
良工到手能剪裁,成此大笏莫与偕。
远随舶贾凌涛雷,论贾奚啻百琼瑰。
异贶忽自王孙来,珍藏十袭敢遽开。
莹如截玉无纤埃,照人冰彩满袖怀。
惟君许我王佐才,我亦自负刚不摧。
他年致主登中台,垂绅峨弁直斗魁。
正色凛凛天可回,帝傍奸佞须击排。
恢复洪业平泰阶,写之丹青上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