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水尽芦苇,明府冰清貌苦羸。
却说故人禅灶冷,为烹一尺鳜鱼肥。
淮河流水尽芦苇,明府冰清貌苦羸。
却说故人禅灶冷,为烹一尺鳜鱼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明府”的官员形象,通过对比其外表与内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对比美。首句“淮河流水尽芦苇”以淮河的自然景观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荒凉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接着,“明府冰清貌苦羸”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明府”的品行比作“冰清”,强调其高洁的品质,同时“苦羸”二字则描绘出其外貌的瘦弱,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其内在与外在的不一致。
后两句“却说故人禅灶冷,为烹一尺鳜鱼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这里“故人”可能指的是明府的旧友或知音,而“禅灶冷”则暗示了友情的淡漠或是某种情感的冷却,与前文的“冰清”相呼应,强调了明府虽品行高洁但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然而,在这看似冷漠的背景下,明府却为朋友烹制了一条“一尺鳜鱼肥”,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他内心的温暖和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得整个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刻画了一个具有高尚品格但处境孤独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渴望和赞美,以及对人性美好面的肯定。
沈香亭上春日里,海棠睡足风吹起。
玉骢驮醉出华清,头上绿云娇不理。
内人宣索已多时,金銮供奉来何迟。
有谁并辔复顾笑,不是秦姨定虢姨。
阶头奚官执鞚走,问渠合似安郎否。
不然那得近前行,祗许笼禽随吃狗。
君不见马嵬坡下蛾眉愁,可怜白骨埋荒丘。
柳丝难绾芳魂住,应从君王万里游。
君家好兄弟,恩义两不睽。
岂唯举止似,语笑皆天倪。
我本通家友,三年负招携。
留欢极酣乐,饱德无嫌懠。
凉秋入庭树,风露忽已凄。
昔作凤和鸣,今为雁分栖。
悠悠沧江上,道路阻莫跻。
到门见桑梓,登堂颂黄鲵。
人生重骨肉,至乐谅不齐。
送君东城去,蔓草青萋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