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辽海舟中·其二十二》
《辽海舟中·其二十二》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元]韵

君莫谈知己,我厌闻此言。

最薄大梁客,欲报信陵恩。

(0)
鉴赏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释今无的《辽海舟中》组诗之二十二,通过简短的四句,展现了诗人对“知己”这一概念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

首句“君莫谈知己”,诗人直接告诫他人,不要轻易谈论“知己”这个话题。这里的“知己”,通常指的是在人生旅途中能够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朋友或伴侣。诗人之所以如此告诫,可能是因为他对于“知己”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或是对现实中“知己”关系的复杂性有所洞察。

第二句“我厌闻此言”,诗人接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于“知己”的话题感到厌倦。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在诗人看来,“知己”虽为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难以实现,因此成为了一种难以触及的奢望,甚至可能带来失望和痛苦。

接下来的两句“最薄大梁客,欲报信陵恩”,则通过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引用了战国时期的故事:信陵君(魏无忌)是著名的贤王,曾礼贤下士,结交了许多英雄豪杰。其中,朱亥便是著名的“大梁客”,他因感激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而愿意为其赴汤蹈火。然而,诗人在此处却以“最薄”来形容“大梁客”,暗示了即便是被传颂的“知己”故事,也可能存在表面的恩情与实际的薄情之间的矛盾。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知己”关系中可能出现的虚伪和功利性的批判,以及对真正友情的渴望与质疑。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于“知己”这一概念的复杂情感,还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对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虚伪与真实、理想与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深远,引人深思。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难中写怀

谪戍从王事,狂歌思不禁。

山踰燕代远,水渡蓟辽深。

出塞谙边事,屯田见古心。

名言赵充国,湮没到如今。

(0)

渡头

渡头人散去,杨柳独依依。

目极江之永,随风送我归。

云中城郭是,天末鸿雁飞。

今夜投谁宿,渔家水四围。

(0)

竹枝词

郎去江东江水秋,妾家荡桨湖西头。

江湖本是无情水,不作烟波一处流。

(0)

宿山中古寺

何年方外寺,苍翠绝尘氛。

一径入黄叶,四山惟白云。

斋时清磬起,客至妙香焚。

坐久忘言说,萧然知夜分。

(0)

夏兴

夙尚寄林泉,学仕空颠倒。

颓龄倦知还,藏身以为宝。

丛薄雉不惊,潜鳞欣在藻。

翛然山中人,蓬蔽怡襟抱。

(0)

皖江怀古

弯弧此地射蛟还,汉武旌旗指顾间。

芝草九茎生汉殿,蒲桃万里入秦关。

空中枣脯仙人阁,望里金银海上山。

到底英时能悔过,轮台一诏泪潸潸。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李晔 鲍楠 孙不二 宋子侯 乐婉 法照 高允 涂瑞 张齐贤 髡残 王镕 金人瑞 叶衡 狄仁杰 李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