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方外寺,苍翠绝尘氛。
一径入黄叶,四山惟白云。
斋时清磬起,客至妙香焚。
坐久忘言说,萧然知夜分。
何年方外寺,苍翠绝尘氛。
一径入黄叶,四山惟白云。
斋时清磬起,客至妙香焚。
坐久忘言说,萧然知夜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脱俗的山中古寺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寺的独特风貌和静谧氛围。
首句“何年方外寺,苍翠绝尘氛”开篇即点明了山寺远离尘世、隐匿于苍翠之中的独特位置,暗示其与世俗的隔绝,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一径入黄叶,四山惟白云”进一步描绘了进入山寺的路径和四周的环境。黄叶铺地,象征着秋天的宁静与萧瑟;四山环绕,唯见白云飘渺,展现出山寺所在之地的幽静与空灵。
“斋时清磬起,客至妙香焚”则通过斋食时间的钟声和香火的焚烧,展现了山寺的宗教氛围和修行生活。清磬之声悠扬,妙香之气弥漫,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也体现了僧侣们内心的纯净与虔诚。
最后,“坐久忘言说,萧然知夜分”表达了长时间静坐后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似乎忘记了言语,只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平静。这不仅是对山中古寺静谧生活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体现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得以净化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于自然美景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探索与赞美。
蕙帐笼香,文裀藉玉,依约水晶帘里。
好梦能圆,何必通中连理。
带三分、腻鬓花香,渍几点、相思情泪。
最愁它、莲漏迢迢,背灯无语抱鸳被。
相依孤旅更苦。谁见尘床自拂,素衾漫启。
待托归魂,还被晓鸡催起。
惯偷窥、双靥偎桃,也曾上、半肩行李。
甚新来、愁病恹恹,日高犹倦倚。
带缓鸳鸯,妆销铅粉,年华容易蹉跎。
春风染翠,蹙双娥愁,欲困郎情已矣。
贞不改、妾恨如何。伤怀处、幽窗冷雨,入耳偏多。
灵根夙悟,心经一卷,曾记无讹。
望慈云、稽首泪湿轻罗。
形便化、原同幻梦,缘可断、难醒痴魔。
虔诚愿、生生并蒂,照影向琼波。
又近春宵,层层冻解,梅香初吐。
迅速光阴,试问韶华知否。
曾记那回飞絮雪,依依相送空凝伫。
任匆匆、天涯漂泊,此情谁诉。
闭纱窗、重帘低下,懒听新声,六街箫鼓。
病起支离,犹怯酸风侵户。
欲向炉边思往事,香残灰冷离愁苦。
叹何时、再约兰闺,剪灯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