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刘更生,黄金铸上方。
不学房次律,身事问颍阳。
王烈亦何人,叔夜未可量。
独见神山开,遽餐石髓香。
至道尚听莹,粗才终蹶张。
先生喜而笑,幅巾登我堂。
苦誓指黄壤,要言刻青琅。
蓬莱在何许,弱水空相望。
且当从嵇、阮,聊复数山、王。
达人友四海,曲士守一疆。
慎勿使形谍,儿童惊夜光。
不学刘更生,黄金铸上方。
不学房次律,身事问颍阳。
王烈亦何人,叔夜未可量。
独见神山开,遽餐石髓香。
至道尚听莹,粗才终蹶张。
先生喜而笑,幅巾登我堂。
苦誓指黄壤,要言刻青琅。
蓬莱在何许,弱水空相望。
且当从嵇、阮,聊复数山、王。
达人友四海,曲士守一疆。
慎勿使形谍,儿童惊夜光。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名为《次丹元姚先生韵二首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不学刘更生,黄金铸上方。" 这两句表达了对理想之美好而非凡俗所能比拟的追求,比如用黄金铸造方形物品来象征这种超脱世俗的追求。
"不学房次律,身事问颍阳。" 这里的“房次律”可能指的是遵循一定规律或格式,作者表示自己的行动不会受制于成见或常规,而是追寻内心的光明(颍阳)。
"王烈亦何人,叔夜未可量。独见神山开,遽餐石髓香。" 这里提到的“王烈”可能是一个理想中的高洁人物,“叔夜”则是一种难以衡量的深远和悠长,而“独见神山开”表达了作者对心中圣境的独特感受,且能在这圣境中享受到超凡脱俗的美好(石髓香)。
"至道尚听莹,粗才终蹶张。先生喜而笑,幅巾登我堂。" “至道”指的是最高的真理或道德,作者认为即使是浅薄的才能,也终将在这种追求中得到提升(蹶张)。“先生喜而笑”表达了苏轼对朋友丹元姚先生的敬仰和欢喜,而“幅巾登我堂”则意味着愿意接受他的教诲。
"苦誓指黄壤,要言刻青琅。蓬莱在何许,弱水空相望。" 这里的“苦誓”表达了对友情的坚定承诺,而“蓬莱”则是一种仙境的象征,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理想之地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中的孤独与无奈。
"且当从嵇、阮,聊复数山、王。达人友四海,曲士守一疆。慎勿使形谍,儿童惊夜光。" “嵇”、“阮”可能指的是古代的隐逸或高洁之士,作者表示愿意追随他们的足迹(数山、王),同时也表达了对广泛交友和守护一方净土的理想,以及对于不让外界干扰内心纯粹的警惕。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境界的描绘,展现了作者苏轼对朋友丹元姚先生的情谊以及对高洁、超凡生活追求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