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疠干戈脱此生,一隅略见旧承平。
上元灯火中秋月,但苦人心不肯晴。
瘴疠干戈脱此生,一隅略见旧承平。
上元灯火中秋月,但苦人心不肯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中秋节遇到连绵细雨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不满。"瘴疠干戈脱此生"一句以强烈的笔触勾勒出时局动荡、民生疾苦的画面,"瘴疠"比喻政乱与疾病,"干戈"形容战争连绵不绝,"脱此生"则透露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逃避。紧接着的"一隅略见旧承平"表明诗人心中仍然怀念往昔的太平盛世,但那已经是遥不可及的记忆。
"上元灯火中秋月"一句,"上元"指的是中秋节,"灯火"象征着节日的热闹和喜庆,而"中秋月"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通常与团圆和美好联想在一起。然而,在这首诗中,这些本应带来欢乐的事物却被雨水所浸染,使得节日的气氛受到了影响。
最后一句"但苦人心不肯晴"则深化了前面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事的无奈和哀叹。这里的"人心"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内心世界或者是当时人们的心态,"不肯晴"形容的是那种忧虑和痛苦似乎没有尽头,正如连绵的中秋雨水一般。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中秋节的欢乐与现实中的忧患,抒发了诗人对于乱世的无力感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逸少池边有旧山,几年征泪染衣斑。
驽骀自饱方争路,騕袅长饥不在闲。
雪涨江南归浩荡,烟埋河朔去间关。
劳歌一听皆愁思,况我心非木石顽。
蒿里竟何在,死生从此分。
谩传仙掌籍,谁见鬼修文。
蔡琰能传业,侯芭为起坟。
伤心北风路,吹泪湿江云。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