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历空山清梦馀,一枝斜映六窗虚。
幽人抱镜临秋水,老衲凭松读梵书。
坐石不知寒夜永,闻香方觉朔风初。
春深正恐无寻处,珍重衡门影自疏。
寂历空山清梦馀,一枝斜映六窗虚。
幽人抱镜临秋水,老衲凭松读梵书。
坐石不知寒夜永,闻香方觉朔风初。
春深正恐无寻处,珍重衡门影自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林生活画卷。首联“寂历空山清梦馀,一枝斜映六窗虚”以“寂历”、“空山”营造出一种静谧空灵的氛围,随后以“清梦馀”和“一枝斜映六窗虚”展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意境,仿佛诗人正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与世隔绝,心神合一。
颔联“幽人抱镜临秋水,老衲凭松读梵书”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隐逸生活的主题。幽人(隐士)手持镜子,对着清澈的秋水自照,既表现了其内心的纯净与自省,也暗示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追求。老衲(和尚)则在松树下阅读佛经,体现了宗教修行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
颈联“坐石不知寒夜永,闻香方觉朔风初”描绘了诗人或僧侣在寒冷的夜晚静静地坐着,直到闻到远处的香气才意识到凛冽的北风已经来临。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也暗示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接纳。
尾联“春深正恐无寻处,珍重衡门影自疏”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珍惜之情。在深冬之后,春天的到来被看作是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象征,而“珍重衡门影自疏”则意味着即使在简陋的居所中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光明,强调了心灵的富足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隐逸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时间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