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强被却罪,修福只心勤。
专意涓涓念,时时报佛恩。
得病不须卜,实莫浪求神。
专心念三报,莫乱自家身。
十念得成就,化佛自迎君。
若能自安置,抛却带囚身。
身强被却罪,修福只心勤。
专意涓涓念,时时报佛恩。
得病不须卜,实莫浪求神。
专心念三报,莫乱自家身。
十念得成就,化佛自迎君。
若能自安置,抛却带囚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中的第七十七首。王梵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中关于因果报应和修行的理念。
诗中首先提到“身强被却罪”,意思是身体强壮的人,如果犯了罪,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接着,“修福只心勤”强调了内心的修行比外在的行为更为重要。通过“专意涓涓念,时时报佛恩”,诗人提倡持续不断地修行,时刻不忘感恩佛法。
“得病不须卜,实莫浪求神”指出生病时无需占卜或盲目求助于神灵,应该相信因果律,认识到疾病可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接下来,“专心念三报,莫乱自家身”鼓励人们专注于善行,避免自我放纵。
最后,“十念得成就,化佛自迎君。若能自安置,抛却带囚身”表达了通过十次的正念修行,可以得到佛的引导,摆脱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整首诗简洁明了,富有哲理,体现了王梵志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与传播。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