颦柳含烟,病花泣雨,离筵端整长亭。
谁唱阳关,断肠怕听啼莺。
游丝不系东风住,遍天涯、没处追寻。指江浔。
潭水悠悠,不抵愁深。
商量欲折杨枝赠,倩绿波流去,寄与柔情。
已别今番,相逢忍说它生。
斜阳挂出销魂影,便桃花树也飘零。燕何心。
才送春归,已把秋迎。
颦柳含烟,病花泣雨,离筵端整长亭。
谁唱阳关,断肠怕听啼莺。
游丝不系东风住,遍天涯、没处追寻。指江浔。
潭水悠悠,不抵愁深。
商量欲折杨枝赠,倩绿波流去,寄与柔情。
已别今番,相逢忍说它生。
斜阳挂出销魂影,便桃花树也飘零。燕何心。
才送春归,已把秋迎。
这首清代词作《高阳台·藤花书巢送春》由殷秉玑所作,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离别场景。开篇"颦柳含烟,病花泣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将逝的景象,柳条轻垂,花朵在雨中显得憔悴,暗示着离别的伤感。"离筵端整长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氛围。
"谁唱阳关,断肠怕听啼莺"借阳关曲和啼莺声渲染离别之痛,阳关曲常与离别相关,而莺啼则增添了哀愁。接下来的"游丝不系东风住"进一步表达了对无法挽留春光的无奈,"天涯"二字扩大了离别的距离感。
"指江浔。潭水悠悠,不抵愁深"通过江边的潭水,形象地展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愁苦,即使江水悠长,也无法比拟愁绪之深。下片转入寄情于物,"商量欲折杨枝赠"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希望借助流水传递柔情。
"倩绿波流去,寄与柔情"运用拟人手法,将情感寄托于流水,"已别今番,相逢忍说它生"揭示了难以预料的未来,再次强调离别之痛。"斜阳挂出销魂影"以夕阳的落寞映照词人的孤独,"燕何心"一句则借燕子的迁徙暗示季节更替,春去秋来,加深了离别的悲凉。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景寓情,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对春去秋来的感慨以及离别后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