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安,然后死者安,争抔土于伯叔昆弟之间,魂而有知,将毋是恫;
阴地好,不如心地好,虑诸子为吉凶祸福所惑,书此以示,且告公灵。
生者安,然后死者安,争抔土于伯叔昆弟之间,魂而有知,将毋是恫;
阴地好,不如心地好,虑诸子为吉凶祸福所惑,书此以示,且告公灵。
这首挽联深含哲理与情感,以生死、阴间与阳间的对比,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教诲,展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和对生者生活的智慧指导。
首先,“生者安,然后死者安”,这句话强调了生者的生活安定对于已故之人的安宁至关重要。它暗示了在世之人应尽责照顾家庭,使逝者得以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慰。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孝”的重要性,即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通过维护家族的和谐与繁荣来实现。
接着,“争抔土于伯叔昆弟之间”,这里的“抔土”借指坟墓或墓地,暗喻在家族内部争夺地位或资源的行为。作者认为,这种争斗不仅无益于家族的团结,反而可能成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担忧的源头。因此,作者呼吁家族成员应放下纷争,共同维护家族的和谐与安宁。
“魂而有知,将毋是恫”,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亡灵的关怀,希望他们能理解并接受家族的和睦与安宁,不再因生前的纷扰而感到痛苦。
随后,“阴地好,不如心地好”,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它指出,虽然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带来暂时的舒适,但内心的平和与善良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劝慰,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教导,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高尚。
最后,“虑诸子为吉凶祸福所惑,书此以示,且告公灵”,这句话表明作者关心后代的成长与福祉,希望他们能够从这段话中汲取智慧,避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保持正直与善良,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整体而言,这首挽联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强调了家庭和谐、内心平和以及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死、家族关系以及个人成长时,应秉持仁爱、智慧与道德的原则,以达到心灵的真正安宁与幸福。
湖州岁岁修城堡,敌骑时烧城外草。
城外居民如野鹿,目睽睽兮尾促促。
去输官税输不足,半在军中半在狱。
独留新妇饷姑前,也执吴绡供税钱。
吴绡已尽归未得,复到官家候消息。
我相闻之忧尔湖,命选贤侯此剖符。
贤侯若为湖作主,便须罢却徵求苦,留得湖民障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