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
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
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中的诸多概念,如三障、三毒、二空、五分法身、六入、四倒、八邪、八正、七觉、七识、菩提、贪欲等,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首先,诗中提到“文殊妙德非为远”,意指文殊菩萨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接着,通过“三障三毒即二空”这一句,作者阐述了三障(贪、嗔、痴)与三毒(我慢、疑、无明)如何与二空(空性、无我)相联系,揭示了修行者需要超越这些障碍和毒素,达到空性的境界。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则进一步解释了法身与五阴的关系,以及无知与六通之间的对立统一。通过“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这一对比,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正邪相对性,以及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表明了七觉与菩提的本质相通,而七识的流浪则是通往真理之途的必经阶段。最后,“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总结了所有烦恼的虚幻本质,以及佛法的真正宝藏在于内心的觉悟。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表达了持守法忍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接下来,“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揭示了佛陀与众生之间的共通之处,即他们都曾经历过贪欲与爱欲。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鼓励修行者断除贪欲,以方便法门引导初学者。随后,“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指出贪欲的本质其实是清净的,只是被误解和误用,真正的空性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超越了形式的真理。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以比喻的方式说明修行之路虽艰难,但真正的困难在于内心的执着与迷惑。最后,“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是对真正修行者的告诫,提醒他们避免陷入对贪欲的分别与否定之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开放。
整首诗以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旨在引导读者理解佛法的精髓,启发心灵的觉醒。
秋气丽华月,月华丽层穹。
馀辉稍熠爚,流影渐曈昽。
临水写珠缀,萦花映绮栊。
兰林团坠露,桂树郁回风。
佳人在何许,咫尺限西东。
殷勤离绪阔,寂寥欢宴空。
陆生北堂上,谢客南楼中。
音息一以缅,思心安可穷。
星汉屡淹薄,展转夜难终。
可惜芳菲节,羁处怨飞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