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这首词以“敲碎离愁”开篇,描绘了主人公在纱窗外听到风吹翠竹,引发内心离别之痛。随着人的离去,原本的箫声也断了,只剩下独自倚楼的人,面对着暮春三月的景色,满目皆是绿色却倍感凄凉。他试图通过阅读寄来的书信来寄托相思,然而信上的字迹虽满载相思之情,却似乎无法填补内心的空缺。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描绘了主人公泪水打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哀伤。接下来,“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借景抒情,即使芳草和垂杨都无法遮掩离别的痛苦,反而加重了视线中的离别之苦。最后,词人感叹“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在月色中孤独地站立,直至黄昏,栏杆的曲折仿佛也反映了他心中无尽的曲折思绪。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感深沉而动人,展现了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豪放与柔情并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