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秋水阔,鸣雁求其匹。
嗟我糟糠妇,练祥俄已毕。
我行在远道,悲来难具述。
忆昔丙寅岁,亲命初受室。
贫贱共黾勉,历年十有七。
子男四乳具,二女存其一。
汝弃阿虞去,母子裁三日。
临危片语无,血腥染衣衵。
譬彼荩臣节,尽瘁忽罹恤。
孑居无姑嫜,呱呱环绕膝。
岁月渐云邈,入户如有失。
秋风动前林,万里气萧瑟。
咄哉杞人愚,忧国岂其质。
跂余望故园,儿曹初即吉。
扁舟日迁延,岂不怀亲昵。
会当蚤还归,庭前戏梨栗。
鄱阳秋水阔,鸣雁求其匹。
嗟我糟糠妇,练祥俄已毕。
我行在远道,悲来难具述。
忆昔丙寅岁,亲命初受室。
贫贱共黾勉,历年十有七。
子男四乳具,二女存其一。
汝弃阿虞去,母子裁三日。
临危片语无,血腥染衣衵。
譬彼荩臣节,尽瘁忽罹恤。
孑居无姑嫜,呱呱环绕膝。
岁月渐云邈,入户如有失。
秋风动前林,万里气萧瑟。
咄哉杞人愚,忧国岂其质。
跂余望故园,儿曹初即吉。
扁舟日迁延,岂不怀亲昵。
会当蚤还归,庭前戏梨栗。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邦彦所作的《九月晦日》。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妻子去世后的哀痛之情,以及对家庭和故乡的深深思念。
开篇“鄱阳秋水阔,鸣雁求其匹”,以鄱阳湖的辽阔秋水和大雁寻找伴侣的场景,象征着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接着,“嗟我糟糠妇,练祥俄已毕”表达了对妻子早逝的哀叹,将妻子比作与自己共度贫困生活的糟糠之妻,而“练祥”则暗示了妻子的丧事已经结束。
“我行在远道,悲来难具述”写出了诗人因远行而无法详述内心的悲痛。接下来的回忆部分,诗人追忆了与妻子共同度过的十七年时光,以及他们共同养育的四个孩子和两个女儿。然而,妻子的离世使得家庭陷入困境,只剩下三个孩子和母亲,以及“临危片语无,血腥染衣衵”的悲惨情景,形象地描绘了妻子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无助和痛苦。
“譬彼荩臣节,尽瘁忽罹恤”将妻子比作忠心耿耿的荩臣,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怀和慰藉。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孤身一人,没有长辈的照顾,只能独自抚养孩子,生活艰辛。“岁月渐云邈,入户如有失”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到仿佛失去了家的感觉。
最后,“秋风动前林,万里气萧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独。诗人发出“咄哉杞人愚,忧国岂其质”的感慨,讽刺那些过度担忧国家大事而不顾个人情感的人。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跂余望故园,儿曹初即吉”希望早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扁舟日迁延,岂不怀亲昵”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远方,但心中始终牵挂着亲人,期盼早日归家。“会当蚤还归,庭前戏梨栗”则是诗人对未来重聚时的憧憬,希望能在家中与孩子们一起玩耍,享受天伦之乐。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情悼念和对家庭、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亲情的珍视。
唐家名臣白居易,暮年脱略青云器。
抗节羞趋当路门,拂衣起谢人间事。
以兹疏散爱香山,洛下群公亦遂閒。
玉堂金马俱残梦,流水孤云同去还。
石楼烟树朦胧见,八节回滩泻秋练。
云衣落落古松姿,鹤发皤皤冻梨面。
人生宦达应如此,岂必浮名絓青史。
楚国三生少见机,竹林七子徒为尔。
名遂身閒古所稀,洛阳山水又清晖。
青山何处无佳赏,白首湮沈空布衣。
三月三日东风恶,满城桃李都摇落。
乍随飘扬入重云,还自低回委深壑。
长安道上东复西,曲江池边路转迷。
飞空不解作红雨,著土岂得为香泥。
风声如雷尘如墨,行道之人长太息。
春光犹有三之一,千树万树无颜色。
花开花落会有时,抵死不分狂风吹。
但愿周流御沟水,宁辞远别上林枝。
溟濛澒洞满天地,仓皇未识东君意。
不遣红英点翠苔,玉阶那得留余媚。
君不见昨日花开枝叶青,折来插之双玉瓶。
画堂不省红尘到,袅袅花气芬中庭。
又不见楼头小妇深闭门,晨起竟日寂无言。
卷帘欲放飞花入,扑面惊沙总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