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戍金微道,一上单于台。
关门秋色断,羌笛夜声哀。
少妇龙沙梦,长安鹤使回。
祇今青海月,流影碧天来。
远戍金微道,一上单于台。
关门秋色断,羌笛夜声哀。
少妇龙沙梦,长安鹤使回。
祇今青海月,流影碧天来。
这首明代诗人王称的《塞上曲(其四)》描绘了一幅边塞戍守与思乡的画面。首句“远戍金微道”展现了戍边士兵远离家乡,在遥远的金微道上驻守的艰辛。"一上单于台"则点出他们登高望远,遥想敌国的单于台,暗示了边关的紧张气氛。
"关门秋色断"写秋天的关门景色被阻隔,可能象征着与内地的联系中断,也寓含了戍卒对故乡秋景的思念。"羌笛夜声哀"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凄凉,羌笛的哀音增添了戍卒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少妇龙沙梦"转而描绘家中少妇在梦中来到边疆,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长安鹤使回"借使者归来的意象,寄托了对朝廷消息的期盼,以及对家人平安的祝愿。
最后两句“祇今青海月,流影碧天来”以青海湖的明月为引,形象地写出月光洒落边关,如同家人的思念之情流经万里碧空而来,表达了戍卒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边塞景色和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与思乡之情的深沉,具有浓厚的边塞诗特色。
我谓蓬瀛客,清切不畏炎。
及观秋兴篇,无远此穷阎。
乃知天地大,节候无爱嫌。
寒不为富减,暑不为贫添。
向者遭蒸炊,靡不同炮燖。
西风吹雨至,凉气何纤纤。
霈然沃万物,不更毕宿占。
纨扇捉苦倦,盘冰得仍厌。
蝇痴驱又来,蚊嚵喙犹尖。
絺衣不复浃,醅醪压初甜。
客有憎壁蝎,客有困靴襜。
一以磔为喜,一以懒自谦。
唯有螭头人,朝立宫殿檐。
盛誇楼观高,又极星斗瞻。
予惭异群公,归意如陶潜。
自念菊将坼,复思禾可镰。
舂禾作酿熟,独邀影与蟾。
此乐虽易有,彼荣安得兼。
提胡芦,提胡芦,尔莫劝翁沽美酒。
公多金钱赐醇酎,名声压时为不朽。
百舌子,百舌子,春泥方滑滑。
泥虽滑滑辇道平,莫学竹鸡言易发。
深宫许尔来报春,便是好鸟同其群。
清声啭入君王耳,安用穿丛苦避人。
桃李无言何所益,毕竟有谢须纷纷。
莫以荣华长不歇,人间已见翟公门。
安不忘危谁可贵,贵时能忆困时闻。
一旬苟不雨,万木昏苍苍。
朝见洗林叶,动摇生辉光。
晚逢开疏阴,枝上漏微阳。
翠色固以好,安得无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