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谢虚谷·其一》
《和谢虚谷·其一》全文
宋 / 孙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文章琬琰盛镌磨,乞与丹青侈若何。

已是追随名世晚,敢言步骤古人多。

未同子美投三赋,且为灵均释九歌。

怎有农谣又渔曲,稍谈钓笠与耕蓑。

(0)
注释
琬琰:美玉,比喻文章的优美。
镌磨:雕刻琢磨,形容文章的精细加工。
丹青:绘画的代称,这里指艺术创作。
步骤:这里指文学成就或创作水平。
子美:杜甫的字,此处指杜甫的才华。
投三赋:指杜甫的《登高》、《秋兴八首》等作品。
灵均:屈原的字,此处借指屈原。
九歌:屈原的代表作,古代楚辞的一种。
农谣:农民的歌谣,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渔曲:渔夫的歌曲,民间音乐的一种。
钓笠:钓鱼时戴的斗笠。
耕蓑:耕田时穿的蓑衣。
翻译
文章如美玉精心雕琢,与绘画相比其奢侈程度如何呢。
我已经在文学界名声不显,怎敢说超越古人的步伐更多。
还未达到杜甫那样的才情,姑且先像屈原那样解读《九歌》。
哪里会有农夫的歌谣和渔夫的曲调,只愿略谈渔夫的钓笠和农夫的蓑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孙嵩所作,名为《和谢虚谷(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古典文学的尊崇与自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的开篇“文章琬琰盛镌磨,乞与丹青侈若何”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高标准和追求,以及希望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古人的杰作相媲美。这里的“琬琏”指的是文章华丽的文采,“镌磨”则强调了精心雕刻的工夫,而“丹青”则是对颜色深沉、富有韵味的形容,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高度期待。

接着“已是追随名世晚,敢言步骤古人多”表达了诗人的自谦与敬畏之情。他认为自己是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他对自己的创作持有谨慎态度,不敢贸然宣称能够赶上前人的成就。

“未同子美投三赋,且为灵均释九歌”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代文学巨匠,如《文选》中之子美(即曹植)和灵均(即屈原)的作品的敬仰。这里提到的“三赋”可能指的是曹植的代表作,而“九歌”则是指屈原的《九歌》,这两者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宝贵的遗产。

最后,“怎有农谣又渔曲,稍谈钓笠与耕蓑”表达了作者对于民间文化如农谣、渔歌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简单工具如钓笠(捕鱼用的器具)和耕蓑(农夫所用)的关注和欣赏。这里的“稍谈”显示出诗人对这些平实事物也能发掘出文学之美,体现了他对于文学创作来源广泛、包容并蓄的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示了作者孙嵩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个人文学成就的谦逊态度。

作者介绍

孙嵩
朝代:宋

(1238—1292)徽州休宁人,字元京。以荐入太学。宋亡,隐居海宁山中,誓不复仕,杜门吟咏,自号艮山。有《艮山集》。
猜你喜欢

白雁·其二

江湖何处定风波,万里冲寒练影过。

夜色低迷青海月,晓霜暗度玉津河。

羽毛高洁边尘远,心迹分明别绪多。

寄语天涯羁旅客,鸥盟鹤梦未蹉跎。

(0)

崖门怀古

崖山风雨昼冥冥,犹是当时战水腥。

仓卒纪年同外丙,艰难立国下零丁。

人间草木无王土,海底鱼龙识帝庭。

一代君臣波浪尽,杜鹃何处叫冬青。

(0)

醉后放舟焦山乘月而归因赋长史

火云烧山山欲焦,船头湿翠风萧萧。

孝然高卧唤不起,洞口瞥有仙人招。

孤筇入手凌山椒,轩然杰阁开松寥。

天光徘徊鹳雀喜,水气合沓鱼龙骄。

是时江空初上潮,淡白尽处青为缭。

鲛宫倒影晃金碧,海上复见秦时桥。

碧城凉梦来迢迢,屏间枯坐茶烟消。

老僧欲定定不得,波心一月如珠跳。

倚阑何人横玉箫,金支翠旗纷荡摇。

我疑混沌死千载,浮出郭墓青峣峣。

南宫之石不可标,东坡之带安可要。

风流一替水天冷,岂惜为尔飞三蕉。

酒酣我亦回兰桡,中流恰遇相妃朝。

一声柔橹过江去,鸥花鹭叶秋魂飘。

(0)

送张心畬赴任南海

此去海南惟一航,珠江蜃舍越台荒。

枫人初长雨微黑,飓母欲生天渐黄。

行到羊城皆薜荔,梦依岭树半桄榔。

久知张子清贫惯,宝玉无烦出此乡。

(0)

木瓜·其一

梨一益百损,楙一损百益。

所以古之人,投之俾有获。

苞苴之礼行,岂曰报可责。

幡幡者惟瓠,戋戋者有帛。

承筐亦几何,要在情不隔。

能令受者心,生死感其德。

琼琚于木瓜,奚啻过十百。

敢曰报礼然,期以身许国。

聊比玉之华,贡此一心赤。

(0)

浔阳馆舍

孤城浩淼足烟波,北望其如旅况何。

盆浦地卑霜信早,衡阳山近雁声多。

庾公清兴今消歇,王浚楼船不再过。

圣世久无迁谪恨,琵琶一曲为谁歌。

(0)
诗词分类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诗人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周权 李清照 郑思肖 庾信 温庭筠 毛奇龄 汪广洋 孟浩然 陶益 赵佶 王昌龄 张栻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