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梁时说法僧,一台芳草自青青。
满山码碯殷红子,空验天花旧点灵。
不见梁时说法僧,一台芳草自青青。
满山码碯殷红子,空验天花旧点灵。
这首诗描绘了雨花台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自然之美。
首句“不见梁时说法僧”,诗人以一种怀古的姿态,想象着在遥远的梁朝时期,有高僧在此地说法传道的情景,却如今已无从寻觅,只有时间的痕迹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种对比,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也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次句“一台芳草自青青”,转而描写眼前的景象,雨花台上的芳草依然茂盛,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里的“自青青”不仅描绘了草木的生长状态,也暗含了一种自然界的自我循环与永恒生命力的主题。
第三句“满山码碯殷红子”,进一步将视角转向山中,码碯(一种古代的棋子)的红色棋子散落满山,象征着历史的碎片和文化的遗存。这里通过棋子的比喻,巧妙地将历史的片段与自然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
最后一句“空验天花旧点灵”,则以“天花”(佛教中的神迹之一,指天降花瓣)作为线索,追溯雨花台的历史与宗教意义。这里的“旧点灵”暗示着过去曾有神圣的事件发生,而现在只能通过这些痕迹来验证和想象当时的灵异与庄严。整句话充满了对过去神秘与神圣氛围的追忆,以及对当下静谧自然之美的感慨。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雨花台这一特定地点的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元素,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又充满想象的空间感,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不朽。
九月天始霜,泽中多烈风。
东厢寻丈地,聊以安我躬。
薪炭南山来,地炉晨暮红。
二月春始和,如虫思奋蛰。
草堂虽褊小,门户随事葺。
辟窗对小山,峰嶂争嶪岌。
笔砚陈横几,图书罗矮床。
颉颃燕雀声,左右兰茝芳。
有时苦顽痹,杖藜寄相羊。
折花与弄水,自适亦何常。
放翁睡多少行立,人扶往赴邻里集。
痛饮山花插鬓红,醉归棘露沾衣湿。
纱巾一幅何翩翩,庭中弄影不肯眠。
莫欺此老今衰甚,曾见高皇狩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