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德政殊清明,斯堂故以景苏名。
可怜向苦糟曲厄,东撑西柱悬河倾。
一从公来忽嗟叹,不日云斤还旧观。
败栋宅鼠壁篆蜗,涌翠流光复辉焕。
坐想岷峨远山碧,先生已矣遗陈迹。
华阳三十六篇诗,今日拂尘炯全璧。
自来苏李两名家,斯堂二贤愈光华。
看公了却此县债,步武先生云路快。
先生德政殊清明,斯堂故以景苏名。
可怜向苦糟曲厄,东撑西柱悬河倾。
一从公来忽嗟叹,不日云斤还旧观。
败栋宅鼠壁篆蜗,涌翠流光复辉焕。
坐想岷峨远山碧,先生已矣遗陈迹。
华阳三十六篇诗,今日拂尘炯全璧。
自来苏李两名家,斯堂二贤愈光华。
看公了却此县债,步武先生云路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到任后,恢复了一个名为“景苏堂”的地方,其清明的德政和对旧迹的重振,使得这个地方焕然一新。诗中通过对比衰败与恢复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位官员的赞赏之情。
“先生德政殊清明,斯堂故以景苏名。”开篇即点出主旨,表达了对主人公德政的高度评价,并指出这个地方因而得名。接着,“可怜向苦糟曲厄,东撑西柱悬河倾。”通过描写昔日的凋敝和今日的恢复,强化了主人公功绩的感染力。
“一从公来忽嗟叹,不日云斤还旧观。”诗人对官员到任后的迅速改变表示惊讶,并形象地将其比作云斤削去旧物,重现古观。随后,“败栋宅鼠壁篆蜗,涌翠流光复辉焕。”通过对衰败建筑与恢复景象的对比,展示了主人公施政后的显著成效。
“坐想岷峨远山碧,先生已矣遗陈迹。”诗人在座中遥想那远处的碧绿山川,以及主人公已经逝去留下的往昔足迹。紧接着,“华阳三十六篇诗,今日拂尘炯全璧。”表达了对这位官员文学才华和成就的赞扬,将其比作古代名将华雄的三十六篇诗歌。
“自来苏李两名家,斯堂二贤愈光华。”作者指出景苏堂不仅因主人公而著称,同时也是苏、李两位名臣曾经留迹的地方,使得斯堂的光辉更加夺目。最后,“看公了却此县债,步武先生云路快。”诗人期望这位官员能够继续前人的美德,解除百姓的困苦,并希望他能够像古代圣贤一样,在政治上走得更远。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德政和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恢复景苏堂的赞赏,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官员形象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两日浓云作势长,一时入夕霏膏渥。
巡檐烟影渐渺濛,遂落瀑声围我屋。
欹枕欲眠未忍眠,穑事胸中频往复。
北方春旱有常谚,每对风霾辄眉蹙。
旧岁已觉胜往岁,今春更比昨春足。
迩来小雨继以风,踊愁稽泽心惶恧。
有渰始兴未沛然,延俄翘望劳双目。
轻寒转虑左近沾,意谓础润仍虚卜。
此雨及时更意外,来牟定可占多熟。
受宠若惊理固应,我以训人今自勖。
瑞霙既委积,祥曦亦曈昽。
素云扶柏枝,芳飙递梅丛。
新正清暇馀,延阁深禁中。
载豁即景目,兼舒体物胸。
皇都千万户,珠楼十二重。
抚此金瓯固,益切玉烛融。
北斗揖璇杓,西山展画峰。
和气鬯萌阳,吾将事祈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