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造诣,在中国文學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诗的开篇“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描绘了一幅冬日的山水画卷。天空中飘浮着即将降临的雪花,与之相呼应的是满布湖面的云气,远处的楼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山势时而可见,时而又被迷雾遮蔽。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精妙描绘,更是诗人心境的一种写照。
接下来的“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则将画面推向更为幽静的层次。清澈的水中,偶尔露出几块岩石,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仿佛可以一一数过;而深邃的林间,更显孤寂,只有鸟鸣声相互呼应,为空山增添了一份生机。
诗人随后写道:“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这里,“腊日”指的是冬日的阳光,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并未选择归家与家人团聚,而是独自踏上了寻访道人的旅程。这一行字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羁绊的超脱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诗人询问道人的居所,在何处。答案是宝云山前,那里道路蜿蜒曲折,给人一种探幽寻秘的感觉。这既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是对心灵追求的一种隐喻。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在这片孤寂的山中,似乎没有人愿意居住。但对于道人而言,他们的心法使得他们即便身处荒凉之地,也能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满足和不孤独。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这里描写的是道人的生活环境。尽管外界可能寒冷,但在纸窗围护的竹屋内,诗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温暖。他沉浸于对自然的观照中,甚至不觉自己坐在褐色布料制成的坐具上,与团蒲为伴,享受这份宁静。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诗人心中虽有对道人的向往,但现实的苦楚也让他感到不安。外界的严冬、道路的遥远,以及对家人的思念,都使得诗人内心充满了忧虑。他急切地整顿着马车,希望能够在日落前赶回家中。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当诗人离开山林,回首望去,只见云雾与树木交织成一片迷离的景象。他所看到的只是野鹘在空中盘旋飞舞,宛如画中的生动图景。
“兹游淡薄欢有馀,到家恍如梦蘧蘧。”诗人对这次山中之行虽然感到一丝淡淡的快乐,但当他回到家中之后,这段经历却像是一场梦境般地模糊不清,难以捕捉。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在这最后的一段文字中,诗人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美好风光的迫切感受。他急于用诗歌来捕捉这一份份即将消散的美丽,但同时也意识到,一旦时光流逝,这些清新的景象便难以再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与道人相遇的经历,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寄托的思想情操。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歌,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探讨和表达。
药阑经雨正堪锄,白菊烦君乞数株。
潘岳赋中芳思在,陶潜篱下绿英无。
移来稍及蝉鸣树,种罢长教酒满壶。
孺子成仙纵难学,九秋思看集鸠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