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óushān访fǎnghuìqínhuìèrsēng
sòng / shì

tiānxuěyúnmǎnlóutáimíngmièshānyǒu

shuǐqīngchūshíshùlínshēnrénniǎoxiāng

guīduìmíngxúndàorénshí

dàorénzhīzài
bǎoyúnshānqiánpán

shānjuéshuíkěn
dàorényǒudàoshān

zhǐchuāngzhúshēnnuǎnyōngzuòshuìtuán

tiānhányuǎnchóuzhěngjiàcuīguīwèi

chūshānhuíwàngyúndànjiànpán

yóudànbáohuānyǒudàojiāhuǎngmèng

zuòshīhuǒzhuīwángqīngjǐngshīhòunán

注释
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
忽隐忽现。
形容楼台山峦。
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
孤山:在杭州西湖。
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
名:名义上。
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团蒲: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晡:申时,黄昏之前。
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
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
浮图:佛塔。
恍:恍惚。
遽遽:惊动貌。
亡逋:逃亡者。
翻译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造诣,在中国文學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诗的开篇“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描绘了一幅冬日的山水画卷。天空中飘浮着即将降临的雪花,与之相呼应的是满布湖面的云气,远处的楼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山势时而可见,时而又被迷雾遮蔽。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精妙描绘,更是诗人心境的一种写照。

接下来的“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则将画面推向更为幽静的层次。清澈的水中,偶尔露出几块岩石,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仿佛可以一一数过;而深邃的林间,更显孤寂,只有鸟鸣声相互呼应,为空山增添了一份生机。

诗人随后写道:“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这里,“腊日”指的是冬日的阳光,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并未选择归家与家人团聚,而是独自踏上了寻访道人的旅程。这一行字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羁绊的超脱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诗人询问道人的居所,在何处。答案是宝云山前,那里道路蜿蜒曲折,给人一种探幽寻秘的感觉。这既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是对心灵追求的一种隐喻。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在这片孤寂的山中,似乎没有人愿意居住。但对于道人而言,他们的心法使得他们即便身处荒凉之地,也能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满足和不孤独。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这里描写的是道人的生活环境。尽管外界可能寒冷,但在纸窗围护的竹屋内,诗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温暖。他沉浸于对自然的观照中,甚至不觉自己坐在褐色布料制成的坐具上,与团蒲为伴,享受这份宁静。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诗人心中虽有对道人的向往,但现实的苦楚也让他感到不安。外界的严冬、道路的遥远,以及对家人的思念,都使得诗人内心充满了忧虑。他急切地整顿着马车,希望能够在日落前赶回家中。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当诗人离开山林,回首望去,只见云雾与树木交织成一片迷离的景象。他所看到的只是野鹘在空中盘旋飞舞,宛如画中的生动图景。

“兹游淡薄欢有馀,到家恍如梦蘧蘧。”诗人对这次山中之行虽然感到一丝淡淡的快乐,但当他回到家中之后,这段经历却像是一场梦境般地模糊不清,难以捕捉。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在这最后的一段文字中,诗人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美好风光的迫切感受。他急于用诗歌来捕捉这一份份即将消散的美丽,但同时也意识到,一旦时光流逝,这些清新的景象便难以再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与道人相遇的经历,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寄托的思想情操。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歌,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探讨和表达。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寄友人乞菊栽

药阑经雨正堪锄,白菊烦君乞数株。

潘岳赋中芳思在,陶潜篱下绿英无。

移来稍及蝉鸣树,种罢长教酒满壶。

孺子成仙纵难学,九秋思看集鸠雏。

(0)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凤楼纡睿幸,龙舸畅宸襟。

歌舞平阳第,园亭沁水林。

山花添圣酒,涧竹绕熏琴。

愿奉瑶池驾,千春侍德音。

(0)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银河半倚凤皇台,玉酒相传鹦鹉杯。

若见君平须借问,仙槎一去几时来。

(0)

赠昭应沈少府

行宫接县判云泉,袍色虽青骨且仙。

鄠杜忆过梨栗墅,潇湘曾棹雪霜天。

华山僧别留茶鼎,渭水人来锁钓船。

东送西迎终几考,新诗觅得两三联。

(0)

宿书僧院

夜水笔前澄,时推外学能。

书成百个字,庭转几遭灯。

寄墨大坛吏,分笺蜀国僧。

为题江寺塔,牌挂入云层。

(0)

送人赴职湘潭

南征虽赴辟,其奈负高科。

水合湘潭住,山分越国多。

梅花雪共下,文□□相和。

白发陪官宴,红旗影里歌。

(0)
诗词分类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诗人
许善心 崔玄亮 顾云鸿 赵匡胤 蔡温 于頔 李侗 鹿善继 陈道复 毕仲衍 裴光庭 耶律隆绪 姚月华 陈均 韦丹 蔡必胜 包播 裴廷裕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