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何必待春晴,雨里看山分外明。
持盖冲烟觅诗去,不知身在画中行。
看山何必待春晴,雨里看山分外明。
持盖冲烟觅诗去,不知身在画中行。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文徵明所作,名为《题画六首(其四)》。诗中描绘了雨中观山的独特景象与心境,充满了艺术与自然融合的意境。
“看山何必待春晴,雨里看山分外明。” 开篇即以反问句式,表达了一种超越常规的审美态度。春日晴朗固然能提供最佳的观赏条件,但雨中的山景却别有一番风味,更显山色之明丽。这里不仅赞美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欣赏角度。
“持盖冲烟觅诗去,不知身在画中行。” 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独特的体验。诗人手持伞具,在烟雨中寻找灵感,仿佛融入了山水之间,成为了画中的一部分。这种“身在画中行”的感受,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沉浸式体验,也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通过这一行为,诗人不仅捕捉到了自然之美,更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使得自然景观与个人心境相互辉映,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雨中观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审美情趣。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更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交融的诗意表达,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美学追求。
日日来看江上山,居人笑说使君顽。
使君无事且乐此,尚恨尔来腰脚孱。
东华旅食逾十载,缁尘滚滚人如海。
乡梦迷离意常醒,扪胸丘壑依然在。
此邦水与山俱清,我未来时熟其名。
故交四方不可合,江云岭月知我情。
皇帝二十有三祀,岁在癸卯月建已。
万人一口呼太平,欢动朝廷真御史。
御史献言职所司,以言得罪焉敢知。
伤威纵敌愤所切,高位可复贪牖尸。
一封朝奏天子圣,贵人惨懔惊名姓。
我皇大度古来无,特蒙褒许更成命。
爱公宿学慕公久,心倾此事尤頫首。
公昔释褐岁壬辰,九重忧旱求直臣。
謇辞论列刘给谏,先贤后哲同超伦。
眼中再见朱云人,延英但少张将军。
魏公妩媚作何语,沈沈温室不可闻。
公身决为当世用,公文岂独吾曹诵。
更须湔剔谋本根,廓清六合安鸾凤。
宝气夜上贯东斗,蛟龙拜舞江声吼。
无人知是铜鼓来,但讶虹光满户牖。
此鼓流传自峤南,伏波将军手亲叩。
斑斓古色青且苍,神物犹存千载后。
张公得之桂岭西,万里携归达江口。
草堂藏弆多吉金,独此神奇宝永久。
兴至摩挲日千百,诗成落笔驱蛟虬。
忽思位置焦山巅,径买扁舟载之走。
雁堂有鼎属定陶,诸葛鼓左此在右。
昔染蛮云瘴雨寒,今依佛火禅镫黝。
词坛歌咏诗人豪,寺门镇压老僧守。
千秋雅举传名山,真州延安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