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随地涌,一色接天清。
壑冷鱼龙蛰,波浮日月明。
南连湘浦远,东注海门平。
望望美人隔,扁舟无限情。
百川随地涌,一色接天清。
壑冷鱼龙蛰,波浮日月明。
南连湘浦远,东注海门平。
望望美人隔,扁舟无限情。
这首《秋水》由明代诗人李应兰所作,描绘了一幅壮阔而深邃的秋水图景。
首先,“百川随地涌,一色接天清。”开篇即以“百川”与“一色”对比,展现了水的丰富与纯净。百川汇聚,各具特色,却在“一色”中找到了统一,仿佛天地间仅存这一抹清澈,直抵天际。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隐喻了人心的纯净与和谐。
接着,“壑冷鱼龙蛰,波浮日月明。”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鱼龙置于寒冷的山谷之中,暗示它们在静谧的环境中沉睡,与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日月之光在波面上浮动,既照亮了水面,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光明与希望。
“南连湘浦远,东注海门平。”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湘浦,即湘江流域,此处与遥远的南方相连,象征着广阔无垠的空间感。而“东注海门平”,则指向东方,最终汇入大海,表现了水流的归宿与包容性,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终极目标和宇宙的广阔。
最后,“望望美人隔,扁舟无限情。”诗人遥望远方,美人似乎隔着一片水域,难以触及。扁舟虽小,却承载着无限的情感与思念。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秋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哲思与情感的秋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西台执法雪盈簪,奉诏之官驾两骖。
玉节秋霜飞渭北,锦衣昼日照终南。
道迎背襁遗民集,庭列腰刀大将参。
花外小车行处好,棠边茇舍种来甘。
清时有象今重见,圣泽无私正远覃。
莫忆山中黄石约,五云天上近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