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张我罗,载晕我网。嗟尔燕雀,来止下上。
惟我鸾凤,百禽君长。九仞共仪,天下共仰。
苟不来下,我心怅怏。孰能致之,文明之象。
致贤亦如此,稽首祝君相。
载张我罗,载晕我网。嗟尔燕雀,来止下上。
惟我鸾凤,百禽君长。九仞共仪,天下共仰。
苟不来下,我心怅怏。孰能致之,文明之象。
致贤亦如此,稽首祝君相。
这首诗以“艾而张”为题,作者是明代的江源。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与敬仰之情。
首句“载张我罗,载晕我网”,以捕捉猎物的罗网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设下广泛的人脉网络,期待贤才的降临。接着,“载晕我网”中的“晕”字,既指网眼的密集,也暗含了对贤才光芒的期待,希望他们如同日出时的光辉,照亮整个世界。
“嗟尔燕雀,来止下上”,诗人将自己比作高飞的燕雀,而将贤才比作更为尊贵的鸾凤,指出两者地位的差异,同时也表达了对贤才的尊敬与渴望。燕雀虽能飞翔,但终究不及鸾凤之高贵,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贤才的极度推崇。
“惟我鸾凤,百禽君长”,进一步强调了贤才在众多人才中的领袖地位,他们如同百鸟之王,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九仞共仪,天下共仰”,这里使用了“九仞”这一古代度量单位,形容贤才的德行与才能如同高山一般,令人仰望。同时,“共仪”暗示了贤才的标准与典范作用,他们的行为成为了全社会共同遵循的准则。
“苟不来下,我心怅怏”,表达了诗人对贤才未能降临时内心的失落与遗憾,体现了对贤才的深切期盼。
“孰能致之,文明之象”,则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如何才能吸引并留住这样的贤才?答案在于“文明之象”,即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让贤才愿意投身其中,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致贤亦如此,稽首祝君相”,诗人以谦卑的态度,表达了对贤才的敬意,并祝愿他们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带来繁荣与昌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贤才的崇高敬仰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