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愿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愿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词人杨炎正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从艺术风格来看,杨炎正在此词中展现了深厚的文艺素养和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象与内心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外部自然景观的冷漠,又透露出作为旅人的孤独和悲凉,超过了秋天凄清的意境。
"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 这里诗人通过强行举杯、饮酒解忧,以及特意攀登至楼顶的动作,表达了一种强迫自己振奋精神、超越烦恼的心态。
"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 这两句中,“舒卷”暗示诗人在长时间的沉思之中,对于江山图画的情感投入,甚至能与传说中的龙鱼产生共鸣,这里的“应答”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历史的深切感受。
"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这几句诗中,诗人因醉酒而暂时忘却了诗意的忧愁,但随即清醒过来,对于远方故土的思念油然而生。"风露巧欺客"写出了秋夜的寒冷,而"分冷入衣裘"则更加强化了这种感觉。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作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 这几句中,“报国”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空白一分头”则是对壮年时光虚度的无奈与自嘲。"都把平生意气"至此变成如今的憔悴,表现了诗人对于过去豪情壮志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深刻感慨。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最后两句,则是将自己的这一番心绪托付给明月和海鸥,似乎在寻求超脱尘世的慰藉。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诗人登楼所见、所感、所思,将个人情怀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