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藤非树漫成窠,对节方茎用若何。
茉莉丛低推特艳,石榴红缀正相和。
缠绵懒蕊珠须短,澹薄微香粉汗过。
不用浪誇颜色好,焉支山下汉儿多。
非藤非树漫成窠,对节方茎用若何。
茉莉丛低推特艳,石榴红缀正相和。
缠绵懒蕊珠须短,澹薄微香粉汗过。
不用浪誇颜色好,焉支山下汉儿多。
这首《胭脂花》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胭脂花的独特魅力与寓意。
首句“非藤非树漫成窠”,以疑问式的表达,点出胭脂花既非藤蔓也非树木,而是自成一格,独树一帜的存在。接着“对节方茎用若何”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胭脂花独特的生长形态,其茎干直立,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茉莉丛低推特艳,石榴红缀正相和。”这两句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手法,将胭脂花与茉莉、石榴并置,不仅展现了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更突出了胭脂花自身的独特之美。茉莉的淡雅与石榴的热烈,在胭脂花面前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色彩与气质上的完美融合。
“缠绵懒蕊珠须短,澹薄微香粉汗过。”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胭脂花的内在特质。缠绵的花蕊,短小的珠须,以及淡淡的香气,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胭脂花独特的个性。这里的“懒蕊”与“粉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状态,也暗示了其不事张扬、内敛而优雅的品质。
最后,“不用浪誇颜色好,焉支山下汉儿多。”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胭脂花的赞美,并将其与历史人物或地域联系起来,暗示了胭脂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美丽之物,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的存在。这句话既是对胭脂花美的肯定,也是对其背后故事的一种隐喻,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胭脂花》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胭脂花的独特魅力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