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诡遇一呆僧,禊帖虽来事可惩。
谁料万年归葬后,却将茧纸累昭陵。
君臣诡遇一呆僧,禊帖虽来事可惩。
谁料万年归葬后,却将茧纸累昭陵。
这首诗名为《唐太宗遣御史萧翼赚禊帖图》,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对唐太宗派遣御史萧翼骗取王羲之的《兰亭序》(即禊帖)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评论。"君臣诡遇一呆僧",形象地刻画了萧翼以欺诈手段接近僧人的情景,暗示了这场交易的不正当性。"禊帖虽来事可惩",表达了对这种利用权谋获取珍贵文物行为的谴责,认为这样的事情应当得到警戒。最后两句"谁料万年归葬后,却将茧纸累昭陵",揭示了即使这些字迹最终被收藏于昭陵(唐太宗陵墓),但其背后手段的卑劣仍然让人心生遗憾,讽刺意味浓厚。整首诗寓言性强,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
横风北来阻归棹,海水起立鱼龙啸。
澎湖浮屿出云涛,留我重宿来时□。
一过再过岂所期,人生去住殊难料。
六代山川江以南,峰堪结屋矶堪钓。
欲置閒身入画图,如箭风帆虚远眺。
此处青天沦白波,鲸眼摇光日无曜。
稀微烟火几渔家,寸树不生人罕到。
前年寄碇西屿头,旱气虫虫沙石燥。
今年复此枕潮声,墨云颓颓风雨暴。
往来行路只艰难,我实不德躬自悼。
万里君亲旅梦残,水禽格磔啼神庙。
明朝天意复何若,霁月忽从舷际照。
孱躯纵便得生还,一夜惊愁发为皓。
谁将游侠侣,化作力田俦。
器已看销剑,耕还重佩牛。
雄风三尺杳,细雨一犁收。
弹去馀空铗,售来控短鞦。
春山新路索,秋水旧纯钩。
镰锷飞霜失,鞭丝带月浮。
锋无驰马试,刍并牧羊求。
扣合长吟角,鸣终不羡韝。
乌犍忙竞逐,紫电懒重抽。
顿弃青萍质,时开白石讴。
宝光沉远塞,笛韵绕平畴。
渤海传良吏,心深保聚谋。
欲作翻空想,难将旧说该。
异应思计月,同亦戒如雷。
窠臼何曾袭,机关独自开。
文章除共语,体格出新裁。
慧岂同牙拾,声非贯耳来。
缶鸣誇霹雳,粉本费疑猜。
依样羞为伍,胥钞愧作陪。
豪端精锐意,摛藻著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