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
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
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
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
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
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
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
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
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
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
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
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
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描绘了一位武将或军事将领在战争中的情形和内心世界。开篇“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两句,设定了场景:一座高耸的城楼上,战旗飘扬,营帐林立,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战争画面。
接下来的“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复杂情感。诗中的主人公在感受时代变迁、战事频仍的激动之余,却又能够迅速抛开个人情感,以保持军人的冷静和专注。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河流与山峦),暗示了一种战争即将爆发或已经发生的情境。“妖气”和“战声”传达了紧张和危机的氛围。
“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表明主人公对于无法解决的战争困境感到羞愧,同时也感激那些能够提出军事策略或指挥作战的将领。
随后,“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两句,诗人通过“秉钺”(持剑)和“临戎”(临战),强调了武将对于战争责任的认识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体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于战争中个人命运不可预知的无奈。
“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两句,则是诗人通过对山脉和长城的依赖,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战乱时期对边防设施(如长城)的依赖心理。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两句,用“摧锋”和“弄印”,描绘了一种武器交锋、战争激烈的场面,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战功与荣誉的追求。
接着,“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提及,可能是为了强调某些品质或理念,如忠诚和学问。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则描绘了一个决策者迅速出击、果断行事的情景,显示了一种军事行动上的机警与效率。
最后,“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几句,通过对流动的云朵和月亮的描绘,以及对战马、营帐的提及,表达了战争的不断移动与持续性,同时“抚剑”、“悲歌”的动作则传达了一种对于战争的无奈和不满。
整首诗通过多样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勾勒出一位武将在战乱年代中的复杂心境,从而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微小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