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临绝壁,钟磬出云间。
下视见飞鸟,平看无对山。
僧徒跨石住,羽客采芝还。
为问烟霞路,琪林尚许攀。
丹台临绝壁,钟磬出云间。
下视见飞鸟,平看无对山。
僧徒跨石住,羽客采芝还。
为问烟霞路,琪林尚许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丹台临绝壁,钟磬出云间",开篇即以“丹台”与“绝壁”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而“钟磬出云间”则通过声音的描写,让整个场景更加生动,仿佛能听到悠扬的钟声和清脆的磬音在云雾中回荡。
"下视见飞鸟,平看无对山",视角转换,从高处俯瞰,只见飞翔的鸟儿,而平视则是一片连绵的山峦,没有其他山峰相对,强调了此处环境的静谧与独特。这种视觉上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仙境的感觉。
"僧徒跨石住,羽客采芝还",诗人通过描述僧侣和仙人(羽客)的生活方式,展现了这里不仅自然景观迷人,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僧徒在岩石上居住,羽客采摘灵芝归来,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神秘与宁静。
最后的"为问烟霞路,琪林尚许攀",表达了诗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暗示了此地不仅风景秀丽,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和探索。"烟霞路"象征着通往仙境的道路,"琪林"则是珍贵的树木,意味着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珍贵的宝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玉虚宫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居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学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切切凄凄,萧萧瑟瑟,听来都是酸辛。
一种无聊,能消几个黄昏。
梧桐洒泪芭蕉响,卷芳心、百结难分。
且挑灯,起作秋诗,独抱吟身。
那能忘却当时景,记连床絮语,忒煞温存。
好梦难留,休言影事前尘。
伊凉吟罢离骚曲,倚屏山、只哭灵均。
冷清清,默坐思量,尽够销魂。
断云褪月,早写出、半墙松影。
记自捲珠帘,闲听玉笛,金鸭宵长篆冷。
翠袖凭栏西风薄,有人似、嫦娥多病。
爱桂蕊点波,荷香团露,小池如镜。休省。
画堂近日,尘踪应凝。
问念否天涯,秋灯倦客,归梦才成又醒。
紫竹编屏,黄橙对酒,谁话异乡风景。
最怕是,蝙蝠空庭暮绕,角声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