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川景色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情怀。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开篇即以宏伟的视角展现山势之高大,翠绿的植被缠绕在蜿蜒曲折的山路旁,生动地描摹了山中的壮丽景观。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这里的“杳霭”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流玉”则是对清澈泉水的美好比喻,而“悠悠花香”则让人感受到春天里花开时那淡雅而持久的香气。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诗人在此强调了自己要顺应自然之力和声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的“羌”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个民族,以其音符代表远方或边塞之地的声音。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于过去的追忆与现实中的隐逸情怀,似乎自己已经返回到某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又像是隐藏在幽深之处,不为世人所知。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这里的“水理”指的是清澈见底的河流,“漩洑”则形容其流动的声音,而“鹏风”和“翱翔”则是比喻自由自在、飞扬的状态。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宇宙规律的理解与顺应,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内在的秩序,而这种秩序又是和谐而统一的,不受外界的干扰。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与生命境界的深刻感悟。
我闻石塘山水好,溪浸冰壶四山绕。
上山回首望前山,更有三华似三岛。
人家簇簇如桃源,不餐松柏身自仙。
耕山百亩烧野火,凿池半顷通溪泉。
君家有书常满屋,读尽还听子孙读。
石塘帘捲隔溪云,前后清阴散松竹。
每逢佳节酒筵开,只与邻翁相往来。
昨日寻花入林去,今日采药缘山回。
早语儿郎纳租税,莫召喧呼打门吏。
年年如此不出山,遮莫渔郎引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