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道郁纡回,前贤俎豆开。
桂枝春日长,蒀藻客能来。
斋供分猿果,诗题杂虬苔。
露坛时一眺,天地此楼台。
祠道郁纡回,前贤俎豆开。
桂枝春日长,蒀藻客能来。
斋供分猿果,诗题杂虬苔。
露坛时一眺,天地此楼台。
这首诗描绘了山晖堂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自然之美。首句“祠道郁纡回”以“郁纡回”三字生动地描绘出通往祠堂的道路蜿蜒曲折,充满神秘感。接着,“前贤俎豆开”一句,既点出了祠堂作为纪念先贤之所的功能,也暗示了这里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光辉。
“桂枝春日长,蒀藻客能来”两句,运用了桂枝和蒀藻这两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分别代表了春天的生机与文人的雅趣,表达了祠堂在春日里不仅吸引着自然界的生灵,也吸引着文人墨客前来参观、缅怀。
“斋供分猿果,诗题杂虬苔”则进一步展现了祠堂内的生活细节和文化氛围。斋供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这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猿果的分发和诗题的点缀,更增添了其独特的文化韵味。而“虬苔”这一意象,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古朴感,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最后,“露坛时一眺,天地此楼台”两句,将读者的视野从祠堂内部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宇宙之美的赞叹。这里的“楼台”,既是实指祠堂建筑,也是象征性的,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又不失雅致的文化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神圣之地。
蠹丛仙眷,隔两年不见,别成天地。
小册夹乾胡蝶翅,也算梦华身世。
露粉香葱,风签乱叶,一卷拈花旨。
盘龙镜角,恒河漾漾春水。
却喜无恙林逋,神清骨冷,生就梅花婿。
酒后颊红留舌剑,欧九剧谈风味。
绿绮琴心,青莲巷口,重转华严字。
将雏报信,片时书课收起。
燕山梦里,闽山天末,连岁泪雨未歇。
当官抗请朱云剑,亲见举朝风动,老臣心切。
下泽归兮天坠去,望九庙、愁云难拨。
剩草色、夹漈青青,枉送了鶗鴂。
谁分春风进酒,椒山祠下,便做今生长别。
母哀谁养,子饥谁饱,信史伤心来叶。
近如花众女,改著鸦头嫁时袜。
人间世、未知胡底,幸挽龙髯,中天悬皓月。
云腴养碧,月液含秋,谁分老来乡味好。
美人新摘,春到千山万山早。牛峰道。
苍苔冷处,红雨香中,才近露华先醉了。
少个樵青,莫笑烟波钓徒少。旧游渺。
湖上记开寺门,井畔遍生瑶草。
曾煮松声涧声,翠楼钟晓。梦痕杳。
烟蕊饷客自佳,风篁甚时重到。
且当龙泓片叶,寸心倾倒。
幽州天外远。望魂兮归来,武担山畔。
古佛同居,总平生英气,法华千转。
柳色依然,春未了、台城先换。
第一伤心,泉路交期,十三峰馆。三度同经兵乱。
记旧国黄尘,夜深长叹。
小阁延秋,有相公来去,履痕都满。
是色是空,全付与、钟声肠断。
岁岁寻碑唐寺,丁香泪点。
杜鹃声苦,叫得春如客。
相思美人天外,十日鱼书歇。
险说渔阳揭鼓,踢到鹦洲色。六朝六夕。
千花百草,一片腥风万燐碧。
故人天幸无恙,个个城西北。
秪恨血染髑髅,不向崔家掷。
大渡河边一哭,世比唐年黑。秧歌满陌。
一肩行李,请踏青阳旧封国。
秋艳于花,霜浓似酒,万树鲜明山态。
斜日争春,幅幅绿阴全改。
出射堂、诗笠还堆,上樵担、酒家能卖。
问群仙、几日还丹,赤城标起白云外。
南朝金粉一片,还记太平十月,翠尊曾载。
碾碎珊瑚,烧得万山成海。
自归来、吴水空寒,纵落去、御沟何在。
祇词人、老景相看,断霞留几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