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玉满家庭,声名重十城。
哀矜游子线,愁绝小人羹。
赠印连三组,书名载一旌。
谁为千字诔,彷佛记平生。
种玉满家庭,声名重十城。
哀矜游子线,愁绝小人羹。
赠印连三组,书名载一旌。
谁为千字诔,彷佛记平生。
这首挽词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对逝者的追思与缅怀。开篇“种玉满家庭,声名重十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逝者比作种植在家庭中的珍贵之玉,不仅象征着其人格的高洁与价值的非凡,也暗示了其在社会上的声望与影响力,如同珍宝一般,被众人所敬仰。
接下来,“哀矜游子线,愁绝小人羹”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逝者情感的表达。这里通过“游子线”和“小人羹”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对逝者的哀悼之情。游子线,可能指的是游子心中对逝者的思念之线,而小人羹则可能暗喻了普通百姓对逝者生活中的点滴关怀与怀念。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人们对逝者不同层面的情感,既有远方游子的深切怀念,也有身边小民的日常哀思。
“赠印连三组,书名载一旌”则转而描述了逝者生前的荣誉与成就。赠印连三组,可能是指逝者生前获得的多枚官印,象征着其在仕途上的显赫地位;书名载一旌,则可能指其著作或功绩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铭记的标志。这两句通过具体的事物,展现了逝者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贡献与影响。
最后,“谁为千字诔,彷佛记平生”表达了对逝者生平的追忆与纪念。千字诔是一种文体,用于悼念逝者,通常包含对逝者一生的概述与评价。这里问谁会撰写这样一篇千字诔来记录逝者的一生,既是对逝者生平的肯定,也是对后人传承其精神与事迹的期待。整个挽词通过对逝者生前事迹的回顾与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我来借看富贵丛,僧房认是赁宅中。
去年看过今又到,花若迟我含春风。
毵毵白发虽不称,未许花前无我侬。
慈恩在前妙智后,今古乐事将无同。
古花己见古人醉,今花还对今人红。
一觞一咏雅而乐,何用羯鼓敲逄逄。
冠裳颠倒插花舞,强以筋力追儿童。
莫教错认白太傅,自是颓然田舍翁。
人生固有道,安命乃其常。
如何夸毗子,磬折趍路旁。
乞墦滥名器,胠箧争攫攘。
一朝事势去,骈首罹祸殃。
冰山向日颓,金谷随烟荒。
哲人鉴斯辙,正已恒不忘。
箪瓢岂足忧,圭组岂足光。
衰荣无定在,通塞任彼苍。
开轩坐北窗,仰睇浮云翔。
居然谢尘鞅,聊复啜此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