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饥饿中流浪,无处安身,只能四处乞讨以求生存的情景。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自谦。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饥饿的驱使下,不得不外出乞讨,但却不知道最终会到哪里。这种无助和迷茫的情绪,是古代贫困士人常有的体验。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诗人走到一家门前,敲门请求施舍,而自己的话语也显得笨拙和不够顺畅。这里显示了诗人在乞讨时的羞涩和不易启齿。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这两句表明家中主人理解诗人的心意,并给予施舍,这份恩惠并非空穴来风。诗中的“岂”字表示疑问,但这里却是肯定主人的慷慨。
接下来的“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则描绘了主人与诗人之间的交流,直到晚上都在愉快地交谈,每次举杯都是满满的。这里不仅表现了主人的善良,也透露出诗人对这份款待的感激和享受。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因为得到主人新的友谊而感到喜悦,于是便口占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里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一个特点,即在情感的触动下自然而然地吟咏诗篇。
最后,“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则是诗人对比自己与历史上的贤母和伟大的文学家,如韩愈(韩昌黎),感到自愧。这里的“感子”指的是古代贤母的美德,而“漂母”则是对比中的一位慷慨施主,诗人通过这种比较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不敢与伟人相提并论之情。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贾。”这两句意味着诗人对于主人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激,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记住这份恩惠,并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回报。这里的“冥报”则是指未来的回报,而“以相贾”则是在比喻中寻找合适的方式来回报主人的恩情。
整首诗通过对乞讨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在困顿中的自尊、感激和期待,以及他与施主之间建立起的情谊。陶渊明在这首《乞食》中,以平实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人性世界,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于文学创作才能的自知之明。
古藤阴下偶婆娑,南北随缘意若何。
白玉杯寒亭上月,缕金衣断醉时歌。
还将万里澄江水,尽洗平生绮语魔。
能道秦郎解忘物,岭南唯有雪堂坡。
三年践蛇虺,一命抵豺虎。
悠悠故园心,万里崖峤阻。
祝融方司南,巨岳镇全楚。
沧波喷石壁,白日洒飞雨。
寥寥苍梧帝,髯断泣二女。
斓斑竹上泪,溅血今如许。
沈文吊湘累,鱼葬得死所。
寂寞千载魂,故物但角黍。
吾生将安归,随此瘴江浦。
逐臣正南游,倦鸟已北翥。
放身秋崖上,万壑赴一睹。
干戈浩茫茫,安得两翅羽。
闽海群仙地,商秋少昊辰。
尽裒山岳气,来作庙堂身。
秀拔千寻玉,群开一角麟。
早年提巨笔,平步历通津。
当宁欣前席,同时叹绝尘。
鳣堂初简拔,乌府即腾掀。
旋综天官要,还跻政路亲。
南台沙碛合,两省衮衣新。
金鼎功名会,纱笼富贵人。
房筹须杜决,萧画赖曹遵。
畎亩家蒙福,图书日效珍。
百城收唾手,万事断垂绅。
皎皎胸中鉴,融融笔底春。
群工推靖密,举世服清真。
直宿非箕斗,逢时实渭莘。
帝嘉忠力久,朝羡宠光频。
申伯诗方续,桓荣赐已陈。
露清龟食息,霜老鹤精神。
永世承元首,中天转大钧。
岁留称寿斝,旬日看车轮。
穷愁诗满箧,孤愤气填胸。
脱身枳棘下,顾我雪窖中。
竟日朋盍簪,论文一樽同。
翻然南飞燕,却背北归鸿。
人生悲与乐,倚伏如张弓。
莫言竟愦愦,作书怨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