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园乏佳果,枣树八九株。
纂纂争结实,大率如琲珠。
此种味甘脆,南方之所无。
日炙色渐赤,儿童已窥觎。
剥击盈数斗,邻舍或求须。
早知实可食,何须种柽榆。
此木颇耐旱,地宜土不濡。
所以齐鲁间,斩伐充薪刍。
近复得异种,挛拳类人痀。
曲木未可恶,惟天付形躯。
良材却矫揉,不见笏与弧。
荒园乏佳果,枣树八九株。
纂纂争结实,大率如琲珠。
此种味甘脆,南方之所无。
日炙色渐赤,儿童已窥觎。
剥击盈数斗,邻舍或求须。
早知实可食,何须种柽榆。
此木颇耐旱,地宜土不濡。
所以齐鲁间,斩伐充薪刍。
近复得异种,挛拳类人痀。
曲木未可恶,惟天付形躯。
良材却矫揉,不见笏与弧。
这首明代诗人吴宽的《记园中草木二十首(其四)枣》描绘了一幅朴素而生动的园中枣树图景。诗中首先提到园中的枣树虽不多,只有八九株,但它们结出的果实累累,如同串串明珠,显示了生命力的旺盛。枣子味道甘美清脆,是南方罕见的美味,尤其在阳光照射下,颜色渐变红润,引来了孩子们的觊觎。
诗人感慨,如果早知道枣子如此美味,当初就不必种植那些耐旱但果实无用的柽榆了。枣树的坚韧耐旱性使它在齐鲁之地常被砍伐作柴火。然而,诗中又提到了一种奇特的枣树品种,形状蜷曲如人之佝偻,虽然形态不规整,但诗人并未因此厌恶,反而欣赏大自然赋予它的独特形状。
最后,诗人以“良材却矫揉,不见笏与弧”作结,寓意枣树虽非传统意义上的贵重木材,但其坚韧的质地或许在其他方面仍有价值,只是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弯曲,未能发掘其内在的实用价值。整首诗寓言性强,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