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
冻瓶黏柱础,宿火陷炉灰。
童子病归去,鹿麋寒入来。
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
冻瓶黏柱础,宿火陷炉灰。
童子病归去,鹿麋寒入来。
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寺庙中的宁静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老僧的生活状态与环境氛围。
首句“日照西山雪”,以“日照”点明时间,以“西山雪”渲染出冬日清晨的寒冷与静谧,为整幅画面铺垫了基调。接着,“老僧门始开”一句,将视线聚焦于主人公——老僧,通过“门始开”这一动作,暗示了老僧开始一天的活动,同时也透露出寺庙的清冷与孤独。
“冻瓶黏柱础,宿火陷炉灰。”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内的环境。冰冻的水瓶粘在柱础上,暗示了天气的严寒;而炉灰中“陷”着的宿火,则说明了火势微弱,也反映了老僧生活的简朴与节俭。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寺庙冬日的冷寂与老僧生活的朴素。
“童子病归去,鹿麋寒入来。”童子因病离开,鹿麋却在寒冷中走进寺庙,这一对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寺庙作为避风港的角色。
最后,“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随着斋钟声的临近,树枝上的鸟儿纷纷飞落至寺庙的平台上。这不仅预示着僧人们即将开始的斋食仪式,也象征着自然界与寺庙生活的和谐共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层次感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冬日寺庙的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更蕴含了对禅宗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简朴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三子追随,文笔峥嵘,相如上林。
正遥山雨过,岚光涌翠,平湖风起,天气行金。
老我何堪,颓然于上,得共停舟赏此音。
高歌罢,似千山月冷,万壑龙吟。
玻璃莫厌杯深。
尽尘土、机关苦用心。
对湖山如此,安能不醉,交亲知己,何处重寻。
慷慨中流,阑干拍遍,离合悲欢一古今。
明朝去,向滕王阁上,暮雨孤斟。
南国昼多雾,大是写真诗。
今年何许风色,吹作雪花飞。
人道使车刚节,我道使车和气,此语未应非。
簿案尽丛杂,梅竹复参差。
钓鱼君,今老矣,复何之。
人传日边消息,四海入皇威。
况是髯张癯霍,偶有相逢今日,时复吐奇辞。
朱子有佳酒,连为倒琼*。
玉峰千古高寒,浮花细叶难相称。
风流不减,谢家林下,蔼然辉映。
最□关心,岁时伏腊,频繁荐敬。
笑人间儿女,那知许事,空脂粉,香成阵。
惭愧儿郎草草,满金杯、绿浮春莹。
此心但愿,旁*亲旧,年年康胜。
一曲龙吟,又传佳话,尊前试听。
道期颐未劳,十年今日,再安排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