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埽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埽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这首诗描绘了周宣王时期大猎活动的壮观场景,并刻石以纪念此功绩。诗中的“岐之阳”指的是古代的一处地名,周宣王在这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狩猎活动,而后人为了传颂这段历史,将其记载于石碑上。
“刻石表功兮炜煌煌”一句,通过“炜煌煌”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辉煌和庄严。诗中提到的“石如鼓形数止十”,说明这些刻有文字的石碑呈鼓形状,有十块之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碑受到了风雨侵蚀,文字符号变得模糊不清。
接下来的“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埽白黑分”一句,表明后人为了复原这些古代文字,不仅要使用特殊的方法(如用湿纸覆盖在石上以复制字迹),还要经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以区分那些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墨色。
随后的“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则描绘了当人们终于揭晓古文时,那种激动人心的情景。虽然这段文字难以辨识,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却是巨大的。
最后,“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表明这些刻石和记载都是由周宣王的臣子史籀所创作。而“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则强调了这份历史记录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个传承,更是能够穿越时空,永存于后世的文化瑰宝。
韦应物在诗中还提到了秦朝祖龙刻石和李斯留下的碣文,这些都是古代重要的历史遗迹。通过“世人好古犹共传”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这些历史文物的珍视和传承,而“持来比此殊悬隔”的表述,则是在强调这些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独特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中国古代狩猎活动和刻石文化的深切理解,也反映出他对历史记载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于不同朝代文物间差异性的敏锐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