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松菊久相违,明月江头忆钓矶。
自是东山高蜡屐,每从恭岳望春晖。
庙廊昔日多黄发,乡国于今半白衣。
别后几回频送客,渭城杨柳色依依。
家园松菊久相违,明月江头忆钓矶。
自是东山高蜡屐,每从恭岳望春晖。
庙廊昔日多黄发,乡国于今半白衣。
别后几回频送客,渭城杨柳色依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往昔生活的深深怀念。首句“家园松菊久相违”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与熟悉的自然景致久别重逢的感慨。接着,“明月江头忆钓矶”一句,通过想象夜晚江边钓鱼的情景,进一步深化了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自是东山高蜡屐,每从恭岳望春晖”两句,运用典故,以东晋名士谢灵运登山穿蜡屐的典故,表达自己虽身处他处,但心系山水,渴望回归自然的心境;同时,通过“恭岳望春晖”,展现了对春天美景的期待和对故乡温暖阳光的思念。
“庙廊昔日多黄发,乡国于今半白衣”两句,对比过去庙堂之上的老者与如今故乡的年轻人们,反映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变化的复杂情感。
最后,“别后几回频送客,渭城杨柳色依依”以送别的情景结束,通过渭城(即唐代长安附近的渭城)的杨柳,象征着离愁别绪,以及对过往岁月的留恋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
挽二百州既倒狂澜,宗旨同日月载新,患法为改革预备,脱非我公提倡,焉睹今日文明,方幸害马已除,猛虎尽去,将来上理,更有蒸蒸,何遽骑箕尾而归天界;
说四十年未了心事,教育以成效难望,邮传则创始失宜,即令下士侧听,亦觉风木呜咽,到此音容渺隔,禁近长辞,愚鲁寡知,不无耿耿,唯祝与河山终古寰中。